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WMO). WMO Atlas of Mortality and Economic Losses from Weather, Climate and Water Extremes (1970-2019)[R].Switzerland, 2021.
[2] 1981年汛期黄河洪水的水沙特点及对三门峡库区和下游影响初步分析[J].人民黄河,1982(2):7-14,29.
[3] 治淮委防汛办公室. 1991年淮河流域的洪水及防洪调度[J].治淮,1991(10):4-6.
[4] 蔡芗宁,康志明,牛若芸,等. 2011年9月华西秋雨特征及成因分析[J].气象,2012,38(7):828-833.
[5] 曾代球,张英凯. 辽河流域1985年8月暴雨洪水[J].水文,1987(2):48-52.
[6] 曾代球,张英凯. 辽河流域1985年暴雨洪水[J].东北水利水电,1987(3):9-15.
[7] 陈高庸. 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1986.
[8] 陈汉耀. 1954年长江淮河流域洪水时期的环流特征[J].气象学报,1957(1):1-12.
[9] 陈家其. 从1991年江淮流域特大洪涝灾害论协调人地关系问题[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1(4):33-37.
[10] 陈家其. 从太湖流域1991年6—7月特大洪涝论水旱规律研究的应用性[J].地理学报,1992(1):1-5.
[11] 陈家其. 太湖流域1991年特大洪涝成因与对策探讨[J].湖泊科学,1992(2):52-59.
[12] 陈家其. 太湖流域洪涝灾害的历史根源及治水方略[J].水科学进展,1992(3):221-225.
[13] 陈金荣,黄忠恕. 长江流域1954年特大暴雨洪水[J].水文,1986(1):56-62,15.
[14] 陈金荣. 一九八一年七月长江上游特大暴雨洪水预报[J].中国水利,1981(4):27-29,25-26.
[15] 陈敏. 2020年长江暴雨洪水特点与启示[J].人民长江, 2020,51(12):76-81.
[16] 陈新泉,谈国强.湖州市区洪水期水源水质特征与卫生管理[J].浙江预防医学,2000(7):40-41.
[17] 陈银太,张末,杨会颖,等. 2019—2020年度黄河凌情及防御措施[J].中国防汛抗旱,2020,30(5):13-17.
[18] 陈永柏,方子云.洪水影响的综述[J].水科学进展,1994(1):78-84.
[19] 陈赞廷,胡汝南,张优礼. 黄河1958年7月大洪水简介[J].水文,1981(3):44-47.
[20] 谌芸,孙军,徐珺,等. 北京7·21特大暴雨极端性分析及思考(一)观测分析及思考[J].气象,2012,38(10):1255-1266.
[21] 程海云,葛守西,郭海晋.1998年长江洪水初析[J].水文, 1999,3(16):57-60.
[22] 程晓陶,吴玉成,王艳艳,等. 洪水管理新理念与防洪安全保障体系的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23] 程晓陶,尚全民.中国防洪与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24] 程晓陶. 让沙兰悲剧不再重演——2005年沙兰水灾事件的反思[J].中国应急救援,2007(5):12-15.
[25] 崔青海,田立暄. 松花江1998年大洪水及洪涝灾情[J].东北水利水电,2000(1):41-43.
[26] 邓安军,陈建国,胡海华,等. 我国水库淤损情势分析[J]. 水利学报,2022,53(3):325-332.
[27] 杜德涵.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减轻了“81.7”洪水灾害[J].中国水土保持,1982(3):38-39.
[28] 段海霞,毕宝贵,陆维松. 2004年9月川渝暴雨的中尺度分析[J].气象,2006(5):74-79.
[29] 段海霞. “049”川渝暴雨的中尺度分析[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
[30] 方明珍,付作杰,周冶.洪涝灾后压把井水的污染调查与消毒效果观察[J].职业与健康,2002(5):104-105.
[31] 方信. 从四川大水看水库工程的拦洪效益[J].中国水利,1981(4):31-32.
[32] 冯定原. 1991年江淮暴雨洪涝致灾因素及成灾规律[J].气象,1992(8):37-40,32.
[33] 冯利华. 淮河、太湖流域1991年特大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J].灾害学,1992(3):43-47.
[34] 冯焱,何长春.从汉江安康“83.7”特大洪水特性探讨雨洪关系[J]. 水利学报, 1986(7):37-42.
[35] 冯忠彬,徐茂林,梁晓平,等.白城市洪涝后灾区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0(5):403-405.
[36] 葛荣彬. 淮河“91.6”暴雨洪水分析[J].治淮,1991(10):48-50.
[37] 葛学礼,朱立新,于文. 丘陵地区山洪灾害分析与防洪减灾建议[J].中国应急管理,2009(9):20-21.
[38] 谷洪波,顾剑.我国重大洪涝灾害的特征、分布及形成机理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1):1164-1169.
[39] 顾孝天,李宁,周扬,等. 北京“7·21”暴雨引发的城市内涝灾害防御思考[J].自然灾害学报,2013(2):1-6.
[40] 郭少宏,闫新光. “98”内蒙特大洪水灾害成因抗洪经验及防洪工作的探讨[J].内蒙古水利, 1999(1):8-10.
[41] 郭学德,郭彦森,席会芬.百年大灾大难[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314.
[42]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中国水旱灾害公报2006[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43]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水利部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 中国水旱灾害[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997.
[44] 海河水利委员会.中国江河防洪丛书海河卷 [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3.
[45] 安康特大洪水分析小组.汉江安康“83.7”特大洪水分析[J].水文,1986(2):6-12.
[46] 安康特大洪水分析小组.汉江上游“83.7”特大洪水及其预报[J].水力发电,1984(2):9-12.
[47] 何导. 长江上游1981年7月的暴雨洪水[J].中国水利,1981(4):30-31.
[48] 何芩,张帆,魏保义,等. “7·21”暴雨带来的城市防灾减灾思考[J]. 北京规划建设,2012(5):66-69.
[49] 洪庆余.中国江河防洪丛书长江卷[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
[50] 胡春歧,刘惠霞. 河北省“7·21”暴雨洪水分析[J]. 河北水利, 2012(7):7,21.
[51] 胡明思,骆承政.中国历史大洪水[M].北京:中国书店,1992.
[52] 胡畔,陈波,史培军.中国暴雨洪涝灾情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J] .地理学报, 2021,76(5):1148-1162.
[53] 胡晓静,吴敬东,叶芝菡,等. 北京“2012.7.21”暴雨洪灾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防汛抗旱,2012,22(6):1-3,30.
[54] 胡一三.中国江河防洪丛书黄河卷[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
[55] 湖北省水利厅,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湖北长江防汛[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
[56] 黄嘉佑,刘舸,赵昕奕. 副高、极涡因子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J].大气科学,2004,28(4):517-526.
[57] 黄野鲁. 安康“83.7.31”洪灾成因初步分析与治理设想[J].人民长江,1985(3):51-57.
[58] 姜志浩,蔡勤禹.我国海洋灾害演变趋势分析(1949—2020)[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22,24(2):90-99.
[59] 金磊. 校园安全设计及学生安全自护教育的思考——论“6·10”沙兰镇中心小学洪水蒙难的教训[J].安全与健康,2005(17):20.
[60] 金庆忠. 分析泥石流形成原因及对策——以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为例[J].甘肃科技纵横,2014,43(10):13-15.
[61] 孔锋. 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应对及启示[J].中国减灾,2022(9):42-45.
[62] 孔祥光,姜志群. 沂沭泗流域“57.7”暴雨洪水及其现状工程的行洪分析[J].水文,1996(1):60-63.
[63] 来天成,郝宗刚. 安康“83.8”洪水灾害及防汛工作简析[J].灾害学,1991(3):55-60.
[64] 李伯星,唐涌源. 新中国治淮纪略[M].合肥:黄山书社,1995.
[65] 李宏.基于国民财富损失控制的自然灾害防灾减灾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1.
[66] 李健生.中国江河防洪丛书总论卷[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67] 李军,胡向德,黎志恒,等. 舟曲三眼峪沟特大泥石流形成及径流特征分析[J].甘肃地质,2013,22(3):58-63.
[68] 李茂军,佟玲玲. 沙兰河流域“6·10”暴雨洪水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6(5):48-49.
[69] 李庆宝. 安康大洪水及其致洪暴雨分析[J].陕西气象,1991(3):15-18.
[70] 李莹,李维京,艾婉秀,等. 2011年华西秋雨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气象科技进展,2012,2(3):27-33.
[71] 梁家志,王光生,朱传保. 1998年嫩江、松花江洪水初步分析[J]. 水文,1998(S1):107-109.
[72] 梁士奎,郭淑君.城市洪涝灾害与防洪减灾对策分析[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1(2):24-25.
[73] 刘宠光. 一九五〇年皖北淮河灾区视察报告[R].治淮汇刊第一辑,治淮委员会,1951.
[74] 刘大海. 沙兰镇2005年6月10日洪水调查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4,42(11):32-34.
[75] 刘洪岫,张春林,贾汀,等. 2010年松辽流域洪水防御工作思考[J].中国防汛抗旱,2011,21(2):35-37,42.
[76] 刘希林,余承君,尚志海.中国泥石流滑坡灾害风险制图与空间格局研究[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1,19(5):721-731.
[77] 刘业森,杨振山,黄耀欢,等.建国以来中国山洪灾害时空演变格局及驱动因素分析[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 49(2):408-420.
[78] 刘长生. 1950年淮河流域水灾与新中国初步治淮[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1):85-89.
[79] 骆承政,陈树娥,周一敏.中国历史大洪水调查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书店,2009.
[80] 骆承政,乐嘉祥.中国大洪水:灾害性洪水述要[M].北京:中国书店,1996.
[81] 骆承政. 从历史上的洪水灾害看安康“83.8”特大洪水[J].江苏水利,1984(2):61-65,84,113.
[82] 马德俊.毛泽东决策治淮纪实[J].中国水利,1993(12):8-9,31.
[83] 马文奎,魏智敏. 海河流域南系“96.8”暴雨洪水与抗洪启示[J].海河水利,2006(4):16-20.
[84] 毛成本. 以史为鉴 发挥水文的哨兵参谋作用——写在“83.7.31”安康暴雨洪水30周年之际[J].陕西水利,2013(5):23-25.
[85] 茅家华. 基于多源遥感资料同化的北京“7·21”特大暴雨暖区降水机制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9.
[86] 宁远,钱敏,王玉太.淮河流域水利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67.
[87] 庞陈敏,来红州. 川渝人民齐动员抗击特大洪灾——民政部工作组赴川渝地区救灾工作回顾[J]. 中国减灾,2004(10):32-35.
[88] 裴大英. 论城市灾害防范——由沙兰镇洪灾引发对当前城市防灾规划问题的思考[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5441-5444.
[89] 彭维英,殷淑燕,朱永超,等. 历史时期以来汉江上游洪涝灾害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3,33(4):289-294.
[90] 齐清. 1981年7月四川洪水成因初步分析[J].中国水利,1981(4):29-30.
[91] 秦甲,丁永建,叶柏生,等. 中国西北山地景观要素对河川径流的影响作用分析[J]. 冰川冻土, 2011, 33(2):397-404.
[92] 佘之祥. 太湖流域的特大洪涝灾害与区域治理的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2(2):124-132.
[93] 沈浒英,匡奕煜,訾丽. 2010年长江暴雨洪水成因及与1998年洪水比较[J].人民长江,2011,42(6):11-14.
[94] 石惠峰,计卫舸,赵国旺,等. 河北省应对“7·21”特大暴雨灾害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应急管理,2012(11):21-25.
[95] 史培军,顾朝林,陈田. 1991年淮河流域农村洪涝灾情分析[J].地理学报,1992(5):385-393.
[96] 世界最大的降水强度[J].气象,1976(5):20.
[97] 寿亦萱,许健民. 2005年6月10日沙兰镇泥石流成因及机制分析[C]//中国气象学会. 2005年年会论文集. 中国气象学会会讯,2005:2728-2740.
[98]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志》编纂委员会.淮河志第二卷淮河综述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99]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流域防洪规划[R].蚌埠:蚌埠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2006.
[100] 水利部水文局,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1998年松花江暴雨洪水[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101] 水利部水文局,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1998年长江暴雨洪水[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2.
[102] 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 1998年松花江大洪水[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103] 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 松花江流域防洪规划[R].长春: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2007.
[104]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中下游防御特大洪水对策研究[R].武汉: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 2019.
[105]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 长江流域水旱灾害[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106]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流域防洪规划[R].武汉: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2008.
[107]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中下游防御特大洪水对策研究[R].武汉: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2019.
[108] 思雨. 1991年淮河、太湖流域洪涝灾害减灾大事摘记(5月18日—8月28日)[J].中国减灾,1991(3):51-58.
[109] 四川“81.7”暴雨洪水分析[J].水文,1985(2):53-60.
[110] 宋国强,赵佳林,高希祥. 河北省抗御“2016.7.19”特大暴雨洪水回顾[J].中国防汛抗旱,2016,26(5):44-46.
[111] 隋意,石洪源,钟超,等.我国台风风暴潮灾害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2020(3):39-44.
[112] 孙继昌,刘金平 ,梁家志. 1998年洪水调查及评价[J].水文, 2004,24(5):14-19.
[113] 孙军,谌芸,杨舒楠,等. 北京7·21特大暴雨极端性分析及思考(二)极端性降水成因初探及思考[J].气象,2012,38(10):1267-1277.
[114] 孙顺才,赵锐,毛锐,等. 1991年太湖地区洪涝灾害评估与人类活动的影响[J].湖泊科学,1993(2):108-117.
[115] 孙玉东,马小燕,杨志平,等.安徽省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地区饮水卫生状况及干预效果研究[J].疾病控制杂志,2005(5):53-56.
[116] 陶家元.中国泥石流灾害的地理分布[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4):6-7,10.
[117] 田心元. 四川“81.7”洪灾的成因、危害及其防治[J].水土保持通报,1982(2):3-10.
[118] 佟延功,吕玉芹,杨超.哈尔滨市洪灾区浅层地下水水质监测及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1(6):59-60.
[119] 屠清瑛. 太湖流域1991年洪涝灾害的成因与治理对策[J].中国减灾,1991(3):33-35.
[120] 屠清瑛. 太湖流域1991年洪涝灾害的原因分析与治理对策建议[J].自然灾害学报,1992(1):66-74.
[121] 汪卫平. 2004年9月上旬川渝黔特大暴雨过程分析[J].贵州气象,2005(2):23-26.
[122] 王超然. 浅谈甘肃舟曲泥石流的成因[J].城市地理,2017(14):113.
[123] 王根龙,张茂省,于国强,等. 舟曲2010年“8·8”特大泥石流灾害致灾因素[J].山地学报,2013,31(3):349-355.
[124] 王俊,李键庸,周新春,等. 2010年长江暴雨洪水及三峡水库蓄泄影响分析[J].人民长江,2011,42(6):1-5.
[125] 王晓欣,吴博,费祥. 吉林省2010年洪水分析及防汛抗洪体会[J].中国防汛抗旱,2012,22(4):68-70.
[126] 王蕴芳,陈丽芳,靳宏伟. 1998年嫩江、松花江暴雨洪水特性分析[J].东北水利水电,1999(3):4-7,49.
[127] 魏雪琼. 1950年代安徽治淮研究[D].蚌埠:安徽财经大学,2016.
[128] 吴浩云,管惟庆. 1991年太湖流域洪水[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129] 吴浩云. 太湖流域洪涝灾害与减灾对策[J].中国减灾,1999(1):17-20.
[130] 吴仁广, 陈烈庭. 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降水与全球500hPa环流的关系[J]. 大气科学, 1994,18(6):691-700.
[131] 谢家泽. 关于淮河一九五〇年洪水分析的初步报告[J].人民水利,1950(2):23-41.
[132] 谢永刚,王茜. 沙兰镇突发性洪水灾害损失评估及其反思[J].灾害学,2006(2):76-80.
[133] 徐和龙. 风雨无惧 从容有序——海河流域“2012.7.21”强降雨防御纪实[J].中国防汛抗旱,2020,30(7):78-80.
[134] 徐剑峰. 黄河上游一九八一年特大洪水初步分析[J].内蒙古水利科技,1982(2):48-52.
[135] 徐良炎,姜允迪. 2004年我国天气气候特点[J]. 气象,2005,31(4):35-38.
[136] 徐乾清.中国防洪减灾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137] 徐新华. 淮河流域1991年洪水水毁工程情况及分析[J].水利水电技术,1992(12):2-4.
[138] 许冬梅,李刚,赵晶东,等. 松花江“2010.07”暴雨洪水特性分析[J].东北水利水电,2012,30(12):47-48.
[139] 许源,王森. 大清河2012年“7·21”洪水成因及对策分析[J].海河水利,2014(6):27-28.
[140] 杨华庭,田素珍,叶琳,等.中国海洋灾害四十年资料汇编(1949—1990)[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4.
[141] 杨进怀,丁跃元,刘大根. 北京“7·21”特大暴雨自然灾害的启示与对策思考[J].中国水利,2012(17):29-31.
[142] 杨民钦. 淮河“91.6”洪水的特征及其思考[J].治淮,1991(10):8-10.
[143] 杨文发,訾丽,张俊,等. “20.8”与“81.7”长江上游暴雨洪水特征对比分析[J].人民长江,2020,51(12):98-103.
[144] 杨之麟.汉江上游“83.7”特大洪水与安康水电站设计洪水复核[J].水力发电, 1987(4): 4-7,51.
[145] 尹青,高黎明,牛震宇,等. 北京“7·21”特大暴雨成因分析[C]//第三届首都气象论坛论文集. 2013:47-69.
[146] 尹志杰,孙春鹏,王金星. 长江流域华西秋雨多发区“11·9”暴雨洪水分析[J].水文,2012,32(5):92-96.
[147] 尤晓敏. 2010年7月第二松花江暴雨洪水特点分析[C]//中国水利学会2010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 2010:357-359.
[148] 袁国林. 1991年初夏淮河洪水与治淮方略[J].科技导报,1991(7):3-6,10.
[149] 袁梦茹. 20世纪50年代淮河流域水利工程建设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4.
[150] 张福义. 淮河1991年暴雨洪水概况及水利工程防洪效益分析[J].河海科技进展,1993,13(1):29-37.
[151] 张恒德,金荣花,张友姝.夏季北极涡与副热带高压的联系及对华北降水的影响[J].热带气象学报, 2008(4): 417-422.
[152] 张建云,张成凤,鲍振鑫,等. 黄淮海流域植被覆盖变化对径流的影响[J]. 水科学进展, 2021, 32(6):813-823.
[153] 张金才,杨朝鸾. 淮河1954年7月暴雨洪水[J].水文,1990(6):47-52.
[154] 张茂省,黎志恒,王根龙,等. 白龙江流域地质灾害特征及勘查思路[J].西北地质,2011,44(3):1-9.
[155] 张明,高伟民,谢永刚. “98”嫩江、松花江流域特大洪水灾害及其对黑龙江省社会经济的影响[J]. 灾害学, 1999(2):70-73,82.
[156] 张鹏. 河北省2016年“7·19”暴雨洪水特性分析[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7(11):95-97,117.
[157] 张祥松,施雅风.中国的冰雪灾害及其发展趋势[J].自然灾害学报,1996(2):80-81,84-85,87-89.
[158] 张晓昕,王强,王军,等. 北京市中心城内涝控制规划对策与建议——由“7·21”暴雨引发的思考[J]. 北京规划建设,2012(5):62-65.
[159] 张优礼,朱学良. 黄河上游1981年9月大洪水简况[J].人民黄河,1982(2):15-17.
[160] 长江水利委员会. 1954年长江的洪水[M].武汉:长江出版社, 2004.
[161]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水利委员会综合勘测局.长江志卷一流域综述第四篇自然灾害[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5.
[162]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1954年长江的洪水[M].武汉:长江出版社,2004.
[163] 赵承普,郑大鹏. 1991年淮河洪水后的反思[J].水利水电技术,1993(6):2-4.
[164] 赵春明,刘雅鸣,张金良. 20世纪中国水旱灾害警示录[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2.
[165] 赵思雄,傅慎明. 2004年9月川渝大暴雨期间西南低涡结构及其环境场的分析[J].大气科学,2007(6):1059-1075.
[166] 治淮工程在防汛中发挥重大作用[J].新黄河,1954(8):48.
[167] 中国科协科学考察团水利组. 关于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考察报告[J].治淮,1992(3):6-8.
[168] 中国气象局.中国极端天气和灾害风险管理评估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16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中国水土保持公报(2020年)[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21.
[170] 周魁一.防洪减灾观念的理论进展——灾害双重属性概念及其科学哲学基础[J].自然灾害学报,2004(1):1-8.
[171] 周立三. 江淮及太湖流域特大洪灾的启示[J].群言,1991(11):12-13.
[172] 周全瑞. “83.7”陕南大暴雨的初步分析[J].陕西气象,1983(12):10-18.
[173] 周新春,杨文发. 2010年长江流域暴雨洪水初步分析[J].人民长江,2011,42(6):6-10.
[174] 朱传保,王光生. 嫩江、松花江1998年洪水初步分析[J].防汛与抗旱,1998(4):39-43.
[175] 宗志平,张小玲. 2004年9月2~6日川渝持续性暴雨过程初步分析[J].气象,2005(5):37-41.
[176] 邹红梅,陈新国. 2010年与1998年长江流域洪水对比分析[J].水利水电快报,2011,32(5):15-17,27.
[177] 左海洋,阎永军,张素平,等.新中国重大洪涝灾害抗灾纪实[J]. 中国防汛抗旱,2009, 19(S1):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