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情

二、水情

(一)洪水发生时间及过程

该年在沂沭河、南四湖、潍河流域,自7月6日开始涨水,至28日其间连续出现多次洪水涨落过程。

沂沭河自7月7日水位上涨。沂河临沂站7日22时出现第一次洪峰,3000 m3/s以上的洪峰流量出现8次,流量超过10000 m3/s的有2次,最大流量为19日23时的l5400 m3/s,最大30天洪量为52.8亿m3。沭河大官庄站8日5时出现第一次洪峰,洪峰流量超过1000 m3/s的有8次,其中有2次超过4500 m3/s,最大流量为11日18时的4910 m3/s,最大30天洪量为20.9亿m3。13日沂河洪水经江风口分洪,历时16天,分洪量8.5亿m3,最大流量为20日1时的3380 m3/s。经分沂入沭水道分洪22天,分洪量8.2亿m3,最大流量为20日0时的3180 m3/s。两处共分洪16.7亿m3,占沂河临沂站30天洪量的31.7%。沂河南下(李庄站) 最大流量为20日1时的7830 m3/s。沭河大官庄人民胜利埝南下最大流量为1870 m3/s,30天洪量为5.9亿m3。胜利埝下老沭河(包括分沂入沭)最大流量为3390 m3/s,30天洪量为14.6亿m3。新沭河大官庄最大流量为2950 m3/s,最大30天洪量为15亿m3。沂沭河的分洪措施大大减轻了下游河道堤防及骆马湖、新沂河的防洪、抗洪负担。

南四湖水位从7月6日明显起涨。湖面平均水位(南阳和微山岛两站平均)7月5日为32.l5 m,29日达最高水位36.33 m。南阳站最高水位为25日的36.48 m,微山岛站的最高水位为8月3日的36.29 m。7月6日—8月5日30天南四湖泄水总量为14亿m3,蓄水量(包括湖滨淹没区滞蓄水量)增加了86.2亿m3。运河镇最大流量为7月23日的1660 m3/s,30天最大洪量为33.1亿m3

骆马湖杨河滩水位从7月6日起涨,16日水位达22.85 m。随即启用了黄墩湖滞洪,最大分洪流量为3000 m3/s,滞洪量为6.12亿m3。7月21日出现最高湖水位23.15 m。7月11日—8月9日30天内,骆马湖入湖水量为73亿m3。其中沂河(华沂站)来水34.9亿m3,南四湖下泄18.1亿m3,邳苍地区产水11.5亿m3,江风口分水入流8.5亿m3。由于来水大大超过骆马湖、中运河及不牢河的防洪能力,堤防多处漫溢决口,仅不牢河下段有岸3次决口,导致中运河西形成宽约20 km的行洪区,其水量估计达5亿m3。7月14日—8月12日30天出湖水量为67.5亿m3,其中嶂山26.9亿m3、皂河闸21亿m3、六塘河17亿m3、黄墩河小闸2.6亿m3

(二)洪峰流量及稀遇程度

7月份虽然连续出现多次暴雨,但短历时暴雨强度不是很大。发源于沂蒙山的沂沭河的洪峰流量与历史上各次大洪水比较,量级不算太大。沂河临沂河段,在1912—1983年的72年间,大于1957年洪水的就出现过3次;沭河大官庄河段,在1881—1983年的103年中,大于1957年洪水的有5次,1957年的洪峰流量相当于15~20年一遇。比较突出的是长历时洪水总量,沂河临沂30天洪量为52.84亿m3,为1949年以来最大的一次,仅次于1912年;沭河大官庄30天洪量为20.92亿m3,为1918年以来最大的一次。

南四湖地区是一次特大洪水,独山站最高水位36.46 m,比1875年历史最高水位仅低0.77 m;微山站最高水位36.29 m,比1935年历史最高水位低0.98 m。南四湖下游控制站韩庄30天洪量达110亿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