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情

二、水情

安康“83.8”特大洪灾发生前,即7月20日—8月1日,汉江全流域连阴雨、暴雨,产流极多,为特大洪水的形成作了铺垫。1983年7月31日,汉江上游发生百年一遇特大洪水,31日21时火石岩洪峰流量为28500 m3/s,水位上涨26 m;22时18分,安康水文站洪峰流量为31000 m3/s,最高洪水位为259.30 m,高出安康城墙1.5 m,为近百年来的最大洪水。据历史洪水考证,1583—1983年的400余年间,汉江7次出现流量30000 m3/s以上的特大洪水,此次洪水为最大洪水。而安康上游石泉最大入库流量为16100 m3/s,低于1949年和1955年约10年一遇的洪水流量。下游郧县(今郧阳区)油房沟站(丹江口水库入库站)洪峰流量29100 m3/s,集水面积比安康增加近1倍,而洪峰流量则小于安康站,为一般洪水。

受暴雨影响,7月28日,汉江干支流相继涨水,30日21时30分,干流洋县水文站洪峰流量为9860 m3/s。安康河段洪水来势很猛,7月31日2时洪水起涨,安康水文站水位为244 m,相应流量7400 m3/s,之后洪水猛涨;9时30分石泉水库最大泄洪流量14000 m3/s。13—19时,石泉—安康区间各支流相继出现洪峰,池河马池站31日13时30分洪峰流量为952 m3/s,任河瓦房店站31日14时洪峰流量为5460 m3/s,渚河红椿站31日16时洪峰流量为1830 m3/s,岚河六口站31日19时洪峰流量为617 m3/s,月河长枪铺站31日18时的洪峰流量为3210 m3/s。各支流洪峰流量与石泉水库下泄流量相继遭遇叠加,至19时水位超过257 m,17小时水位上涨了13 m,洪水位接近城墙顶部,洪水仍继续上涨,19时30分至20时洪水漫过城堤,8月1日1时30分水位达到最高,为259.3 m,超过城堤1~2 m,东堤、北堤相继溃决,安康城悉被淹没。

这场洪水来势迅猛,消退也很快。通过分析安康水文站“83.8”洪水和1974年洪水资料,可见1974年洪水为“83.8”洪水之前实测期内最大的一次洪水,洪峰流量为23400 m3/s,滨江河街,城堤以外的东关、西关均被水淹。“83.8”洪水大于1974年洪峰流量的持续时间约为16个小时,洪峰流量大于25000 m3/s的滞时仅七八个小时,安康河段大洪水峰形都很尖瘦。

汉江上中游,河道穿行于秦、巴山区,支流众多,呈羽状排列,发源于大巴山区河流,短小流急,如果上下游支流同时发生洪水,将会造成错峰,不至形成安康“83.8”特大洪水。而7月底这次降雨过程,降雨量和强度虽然不是很大,但雨区的扩张与位移都十分有利于干支流洪水遭遇。7月31日11时,石泉最大入库流量为16100 m3/s,最大出库流量为15600 m3/s,石泉至安康河道距离188 km,大洪水洪峰传播时间为10~12小时。其间较大支流有池河、任河、大道河、岚河、月河等。安康以上流域7月29日—8月1日3天洪水组成,石泉以上流域占58%,石安区间占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