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雨情

一、雨情

1991年5月,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脊线稳定在23°N附近,导致淮河入梅早。由于副热带高压稳定少动,江淮流域受副热带高压边缘较强的西南暖湿气流控制,冷暖气流相互影响,造成江淮地区发生多次暴雨天气。5月中旬入梅后至7月14日出梅,淮河流域共出现5次暴雨过程,7月下旬—9月初,淮河流域又出现3次暴雨过程。其中6月中旬和7月上旬两次暴雨过程最强,造成本年淮河两次大的洪水过程。5月23—25日,流域普降暴雨,一般降雨量50~100 mm,暴雨中心在亳县,日降雨量217 mm。暴雨造成绝收减产和局地洪涝,同时形成了淮河前期土壤湿度大,河、库底水高的不利条件。6月10—14日全流域普降大到暴雨,沿淮南、里下河地区以及上级湖湖东到沂沭河中上游地区降雨量大于100 mm,洪汝河、颍河中下游及淮河干流中游沿淮地区降雨量在200 mm以上,王家坝到蚌埠段沿淮降雨量超过300 mm。暴雨中心淮河中村岗站次降雨量达431.1 mm,沂河葛沟站为183 mm。6月28日—7月11日出现本年汛期历时最长、范围最广、降雨量最大的一次降雨过程。淮南山区的史、淠河一般降雨400~800 mm;苏北里下河地区一般降雨500~600 mm,沿淮两侧一般降雨200~400 mm,淮北及沂沭河的大部分地区降雨在200 mm以下。暴雨中心史河马宗岭站、里下河唐子镇站过程降雨量分别为1200.3 mm和953.1 mm。

此次暴雨洪水的主要降雨过程集中在6月10日—7月11日达32天。降雨量50 mm以上的笼罩面积为182980 km2,50~200 mm的笼罩面积为57940 km2,200~400 mm的笼罩面积为15910 km2,400~600 mm的笼罩面积为48230 km2,600~800 mm的笼罩面积为41030 km2,800~1000 mm的笼罩面积为16570 km2,1000~1200 mm的笼罩面积为2480 km2,1200 mm以上的笼罩面积为820 km2。与1954年的降雨相比,50~200 mm和800 mm以上的降雨范围大于1954年,而200~800 mm的降雨范围小于1954年。

此次降雨过程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雨季来得早,比常年早35天,5月份平均降雨量为176 mm,比历史同期多2倍以上,5月下旬降雨量为128 mm,占月降雨量的73%。二是雨区范围广。在6月10日—7月11日的32天中,500 mm以上雨区面积为84500 km2,700 mm以上雨区面积为31600 km2,仅次于1954年,而800 mm以上雨区面积为20000 km2,大于1954年。三是暴雨强度大。除淮北外,暴雨中心分布基本与1954年相似,均以梅山水库上游吴店站为最大,本年该站最大日降雨量为273 mm,32天总降雨量为1334 mm,比1954年多69 mm。另外,凤台、兴化最大日降雨量分别为218 mm、204 mm,相当于30年一遇;前畈、阜南、寿县、蚌埠最大3日降雨量分别为561 mm、352 mm、420 mm、283 mm,亳县、兴化最大6小时降雨量分别为134 mm和118 mm,另蚌埠1小时降雨量为101 mm,相当于200年一遇。四是暴雨持续时间长,降水总量惊人。5月下旬以来,暴雨不断,尤其是6月29日—7月11日约13天中,仅一天间息,这种大面积长时间降雨为历年罕见,致使淮河下游暴雨成灾。正阳关以下的淮河南部以及里下河地区30天、60天平均降雨量分别为650 mm和820 mm,均为历年最大;32天的降水总量为817亿m3,仅小于1954年(981亿m3),居1949年以来的第二位。五是暴雨分布不均。本年暴雨分布同1954年,大别山区为暴雨中心,且均以吴店降雨量为最大,但本年该站31天降雨量为1331 mm,比1954年多66 mm。降雨量淮南多、淮北少,南北相差2倍以上。王家坝以下淮河南部和里下河地区60天降雨量为800~1000 mm,而其他地区仅为400 mm左右。六是暴雨组合不利。暴雨打破了常年降雨以山区为主的布局,而是先集中稳定在中游,而后沿河而降,形成“追峰雨”,使得洪水涨幅大、来得猛、峰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