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情
淮河流域5月中下旬及6月下旬发生过两次洪水,7月大汛之前干流汛前底水高。7月份主要集中在上中旬的连续大暴雨,中心又在淮河上中游的王家坝、润河集一带,所以上游各支流7月1—3日洪水过程此起彼伏,涌向干流。由于干流河槽下泄能力上大下小,到中下游合成复式洪峰,形成量大峰缓、持续时间长的大洪水。正阳关站7月23日洪峰流量达12700 m3/s。各站最大洪峰流量大都出现在7月中下旬。由于淮河中游湖泊、洼地的调蓄作用,所以下游洪峰出现时间推至8月份,中下游的高水位持续时间亦很长。加上淮北宿县、蒙城、阜阳等地区大暴雨造成内水积涝,延缓了退水期,8月份降水虽少,但洪水至9月以后才退尽。
本次洪水过程洪水峰量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淮河流域最大的一次洪水。7月连续5次暴雨,上游干支流洪峰起伏次数较多。干流王家坝以下,受河槽及沿淮湖洼调蓄影响,峰形逐渐平缓。最大洪峰流量上游干流和支流均出现在7月中下旬,干流蚌埠站向后推迟到8月。1954年淮河特大洪水主要来自淮河上游及南支潢河、白露河、史灌河等支流。这一带大部分属山区,降雨量大、来势猛,洪水起伏次数多,洪水涨落过程较快,淮河上游淮滨站7月6日第一次洪水即冲毁了堤坝,洪水漫溢。南支各河道均有溃口漫溢,固始县、蒋家集等地区洪水泛滥,平地行船一往无阻。北支的洪汝河、沙颍河中下游及淮河干流王家坝至正阳关一带洪水也很大。中游段的蓄洪工程濛洼、城东湖、城西湖、瓦埠湖均于7月6—7日相继开闸蓄洪。7月份蓄洪量达89亿m3。城西湖7月11日最大进湖流量为700 m3/s,寿西湖决口后最大进湖流量达8050 m3/s,濛洼23日最高蓄洪水位为29.25 m,蓄洪量10.56亿m3。城东湖24日蓄满,水位达26 m,水与堤平,使东湖闸失控。王家坝7月24日最大洪峰流量为9610 m3/s;正阳关7月26日最高水位为26.55 m,超过历年最高值,洪峰流量为12700 m3/s;蚌埠站8月5日最大流量为11600 m3/s;中渡站8月6日最大流量为10700 m3/s。淮河上游王家坝7月份总水量为123.93亿m3,中游鲁台子站7月份总水量为310.5亿m3,其中淮河上游及南岸支流占74%,北支洪汝河、沙颍河来水量占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