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雨情
本年雨季开始得较早,6月上旬就出现了100 mm以上的暴雨。7、8月份又有多次100 mm以上的暴雨发生。6—9月汛期降雨量平原地区一般为400~600 mm,山区为700~1200 mm,背风山区也多在400~500 mm。7月底到8月初又出现了两次比较集中的大暴雨。第一次暴雨为7月29—31日,雨区沿太行山迎风坡呈块状分布。29日最大的暴雨中心在东姚(河南省林县),日降雨量为168 mm,日降雨量大于25 mm的雨区面积超6万km2。30日暴雨中心在土圈(河南省林县),日降雨量为156 mm,大于25 mm的雨区面积超5万km2。31日暴雨移至大清河、永定河、潮白河迎风山区,暴雨中心沙峪[北京市怀柔县(今怀柔区)]日降雨量为171 mm,日降雨量大于25 mm的雨区面积超11.6万km2,大于100 mm的雨区面积仅为29日暴雨的55%。第二次暴雨为8月2—6日,雨区笼罩平原区的大部、迎风山区大部及部分背风山区。8月2日,大于25 mm的雨区南起黄河,北到永定、潮白河,西抵太行山脊,东临渤海,面积达16.7万km2;大于100 mm的面积为1600 km2,暴雨中心窦王墓(河北省井陉县)日降雨量为242 mm。8月3日,暴雨的强度继续增大,出现了两个大于300 mm的中心:狮子坪(河北省平山县)为385 mm,窦王墓为302 mm。另出现7个大于200 mm的中心。雨区北扩到滦河流域,向西伸入太行山背风区,整个雨区面积(25 mm以上的面积)为16.5万km2。8月4日暴雨逐渐减弱,暴雨中心石盆站[河北省沙河县(今沙河市)]为154 mm,25 mm以上的雨区面积超9万km2。8月7—9日部分地区仍有较大降雨,如滦河的滦县8月8日降雨量为109 mm,7—10日降雨量为138 mm,大清河涿县(今涿州市)东茨村站7—10日降雨量为203 mm等。
这两次暴雨具有如下特点:(1)强度大、范围广。本次降雨,狮子坪站3天降雨量为746.9 mm,为1956年以来的最高纪录。雨区笼罩了流域迎风山区及背风山区和平原的大部,7天(7月29日—8月4日)降雨有4个较大的中心,从南到北分别是卫河上游陵川县东双脑732 mm、滩沱河上游井陉县窦王墓786.2 mm、大清河上游易县紫荆关652.3 mm、永定河官厅山峡青白口461.8 mm。(2)暴雨深入背山区。1956年8月上旬暴雨中心移动路径与“63.8”暴雨类似,均为沿太行山自南向北移动,但1956年暴雨中心较“63.8”偏西约50~60 km,更加伸入背风山区,这是潭沱河、漳河1956年的洪峰及洪量均超过“63.8”洪水的主要原因。(3)暴雨中心多。8月3日1天降雨量在200 mm以上的暴雨中心有9个,2—4日3天降雨量在300 mm以上的中心有11个,7月29日—8月4日7天降雨量在400 mm以上的中心多达14个。故暴雨中心多是“56.8”暴雨与流域其他几场有名大暴雨的一个显著不同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