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部地区

(一)东部地区

范围包括吉林、天津、山东、安徽、江苏、上海、江西、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台湾12个省(市)的全部和黑龙江、辽宁、北京、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广西等省(区、市)的大部分地区,面积约为248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5.8%,我国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这一地区。本地区洪灾主要为暴雨洪灾,冬春季节,黄河和松花江下游有时还会发生冰凌洪灾。暴雨洪灾发生的时间有一定规律,南岭以南珠江流域重大洪灾主要发生在5—6月,长江、淮河流域在7—8月,海河流域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辽河、松花江流域集中在8月份。若发生大面积暴雨,受灾范围往往很广,一次重大洪灾的农田受灾面积可以达到数百万公顷。历史上本地区是全国洪涝灾害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

1.东北平原

东北平原包括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总面积约为20.7万km2。松嫩平原水灾主要由于上游干支流洪水泛滥,造成两岸阶地和河谷平原水灾。嫩江、松花江干流河道坡度平缓,河道比降一般在0.1%以下,洪水涨落缓慢,历时长达2~3个月,积涝时间很长。灾害性洪水多出现在8月份,正当晚秋作物成熟和收割期,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三江平原处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汇合地带,地势低平,地面高程在海拔40~60 m之间,平原区内广泛分布沼泽化洼地,地面坡降为1/12000~1/8000。汛期江河洪水位高出地面,排水不畅,涝渍灾害严重。辽河平原是东北平原中洪水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主要由东辽河及辽河干流左岸支流清、柴、泛河洪水造成。该地区是东北主要的暴雨中心区,洪水量级大,历史上辽河下游平原洪涝灾害十分严重,洪灾频率达到20%~33%。目前各支流都建有水库,山区洪水已得到一定控制,洪灾频率有所降低,但右岸支流柳河含沙量大,柳河口以下辽河干流淤积严重,加上人为的阻障,河道防洪能力大为减弱,如果发生大洪水,可能造成辽河下游与浑河、太子河决口泛滥,形成一片洪泛区,灾害严重。如1985年辽河干流洪水不算大,铁岭站洪峰流量只有1750 m3/s,但由于洪水历时长,河道阻塞严重,造成近40年来最严重的洪涝灾害。

2.东北东部山丘区

由小兴安岭、张广才岭、长白山、千山等山系组成的山地丘陵区,除少数山峰外,海拔高程均在200~1000 m之间。山东半岛、沂蒙山区暴雨洪水特征与辽东半岛相似,亦归入这一区。发源于山区的主要河流有松花江及其右岸支流第二松花江、拉林河、牡丹江和左岸呼兰河、汤旺河;辽河及其支流东辽河、清、柴、泛河,以及浑河、太子河;此外尚有乌苏里江、图们江和鸭绿江等国际河流。本区年暴雨日数以千山东南坡鸭绿江口丹东附近为最多,多年平均为3天,往北逐渐减少,至小兴安岭山丘区,多年平均年暴雨日数只有0.5天。受台风影响,以辽东半岛暴雨强度最大,曾经发生过24小时降雨581.5 mm的特大暴雨,大部分地区24小时点暴雨极值在150~300 mm之间。长白山西侧是东北地区的主要暴雨中心区,大面积暴雨范围一般可达10万km2,因此在暴雨区内的第二松花江,东辽河,清、柴、泛河和浑河、太子河,有可能同时发生特大洪水,导致这个地区发生严重洪灾。在松花江左岸小兴安岭的呼兰、汤旺河流域也是相对的暴雨高值区。该地区洪峰流量的年际变化大,洪峰流量变差系数Cv值在0.8~1.0之间,仅次于黄河中游和华北地区诸河。山区洪灾主要发生在沿江宽阔河谷地带。辽南地区、沂蒙山区洪灾频率比上述地区高,属洪灾常发区,频率在10%~20%之间,并自南往北递减。总的来说,东北东部山丘区大部分地区洪灾频率较低,一般都在5%以下,属洪灾少发区。

3.黄淮海平原区

黄淮海平原区主要包括海河、淮河、黄河下游平原,海拔高程在5~100 m之间,总面积约为33.2万km2,由于历史上曾受到黄河的干扰,平原微地形变化复杂,垅岗交错,且多封闭的洼地,水系紊乱,排水不畅。本区年暴雨日数一般为1~3天,最大24小时点降雨量多年平均值为80~140 mm,受西风带天气系统和热带天气系统的影响,一次大面积暴雨笼罩面积常可达10万~20万km2。本地区水灾均由暴雨洪水造成,由于暴雨特点不同,一般有两种类型的洪灾:一种是由长历时连续多次暴雨造成的水灾,其范围广,积涝时间长,例如淮河1921年、1931年、1954年水灾,海河1939年水灾等都属于这种类型;另一种是由一次大暴雨形成的洪灾,如海河1963年、1996年、2012年、2016年暴雨洪灾,淮河1975年、1991年暴雨洪灾,积涝时间相对较短。本区西部太行山、伏牛山迎风坡,暴雨强度是全国最高的地区,洪水峰高量大,而平原河道泄洪能力低,山区来水量与平原河道泄洪能力矛盾非常突出,这是本区发生水灾的根本原因。本区的水灾特点:①受灾面广。当遇到重大水灾,受灾面很广,如海河平原,农田受灾面积动辄二三百万公顷,淮河平原更是如此。2012年“7·21”暴雨洪涝灾害过程中,京津冀地区179个县(市)、1390个乡(镇)受灾,受灾面积超过14000 km2。②洪灾的性质以漫淹型为主,洪水一出山口,水流扩散,流速缓慢,洪水不能迅速归槽,积涝时间长,对农业生产危害大,但由于水流冲击力小,人员伤亡相对比较轻,如果发生溃坝或者重要堤防(如黄河大堤、运东大堤)溃决,则灾害将非常严重。

4.长江中下游平原区

长江中下游平原区主要为湖积冲积平原,东西延伸超过1800 km2,总面积为12.6万km2,主要由江汉平原和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四大湖泊平原组成。江汉平原在远古时代原本是云梦大泽,后来由于泥沙堆积才逐渐分割成许多大小湖泊。随着人口繁衍,沿江沿湖围垸开垦面积越来越大,许多小型湖泊日渐消失,遂成今天地势低平的江汉平原,其地势低下,坡度平缓,海拔高程在200 m乃至50 m以下。本区降雨量充沛,年暴雨日数为4~6天,且多为大面积暴雨。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本区汛期比较长,每年的4—5月即进入汛期,7—8月份是本区域的主汛期。区域内干支流河道泄洪能力严重不足,难以承受上游巨大洪水来量是本区出现重大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四大湖区的防洪安全全靠江堤和围垸保护,但现有堤防的防洪标准偏低,干流大堤为10~20年一遇,几个大湖区围堤只有5~10年一遇,而平原湖区地面高程普遍低于江河洪水位几米至十几米,汛期江湖高水位持续时间长,使得本区成为我国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地区。本区的水灾特点:①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高,是全国洪涝灾害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②洪涝灾害受灾范围广,受梅雨锋的影响,常发生连续多次大面积暴雨,一般为区域性水灾,农田受灾面积常在百万公顷以上,如果发生全流域性洪水,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的灾情就非常严重,如1954年、1998年、2010年、2020年等年份。③汛期时间长,从4、5月开始直至9月都可能发生大面积的水灾。

5.江南、华南丘陵区

江南、华南丘陵区主要包括长江以南的江南丘陵、南岭山区及东部沿海山地。主要山脉呈南北走向的有雪峰山、罗霄山、武夷山等,呈东西走向的有南岭山脉。长江、淮河之间的大别山区与江南丘陵雨洪条件极其相似,亦归入本区。本区大部分地区海拔高程在200~500 m之间,少数山峰在1500 m以上。本区内主要河流有长江支流湘江、资水,鄱阳湖水系的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中上游,以及独流入海的钱塘江、瓯江、闽江等,还有珠江流域的柳江、桂江、郁江、北江、东江等支流。本区暴雨特点:锋面系统暴雨和热带气旋暴雨都很活跃,暴雨季节长,3—9月都可以发生大暴雨,多年平均年暴雨日数为4~6天,24小时点暴雨极值一般可以达到400 mm以上,最大可达900 mm以上。受梅雨锋影响,可以产生范围很广的大面积暴雨,暴雨笼罩面积可达20万km2以上。在同一区域内,几条大的河流常同时发生大洪水。例如1982年6月中旬江南丘陵区出现大面积锋面雨,历时9天,降雨量在200 mm以上的雨区达18万km2,湘江、赣江、抚河、信江、钱塘江、闽江都同时发生大洪水,浙、闽、湘、赣四省178个县市1170千公顷农田受灾,受灾人数达1660万。2006年6月上旬,我国江南、华南、西南地区东部出现大到暴雨,强降雨导致山洪暴发、河水猛涨,部分地区引发严重的洪涝、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造成800多万人受灾、60余人死亡。这一地区洪峰流量年际变化不大,Cv值在0.3~0.5之间。一些河流如钱塘江上游、瓯江、珠江都具有明显的双汛期。洪灾发生的频率比较高,在10%~20%之间。

6.珠江三角洲平原区

珠江三角洲平原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面积约为1万km2,是华南最重要的农业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三角洲地势低平,平均海拔不足50 m,水网密布,汛期大部分地面低于外江洪水位2~7 m,全靠堤防保护。本区降雨量丰沛,暴雨频繁,年暴雨日数为5~10天,24小时点降雨量最大值可达850 mm。三角洲洪灾主要来自上游西江、北江洪水,如果西江、北江洪水遭遇,三角洲地区则会发生严重水灾。例如1915年6—7月发生在珠江流域的特大洪水,西江梧州洪峰流量达54500 m3/s,北江横石洪峰流量达21000 m3/s,均为近100余年来最大洪水。东江也同时发生大水,三江洪水遭遇,又适逢大潮顶托,珠江三角洲遭遇空前的严重水灾,三角洲所有堤圩几乎全部溃决,受淹农田432千公顷,受灾人口379万,死伤10余万人,水淹广州市达7天之久。2005年6月17—25日,珠江流域出现大范围持续性暴雨天气。西江中下游发生了超10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北江出现约10年一遇的洪水,东江发生近20年来最大的一次洪水。西江、北江洪水进入珠江三角洲,恰逢19年来最大天文大潮,致使珠江三角洲也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广东全省共有94个县(市、区)、799个乡镇、445.972万人受灾,倒塌房屋5.41万间,因灾死亡65人,农作物受灾面积为217.1千公顷。除江河水灾外,台风灾害也很严重。每年平均有1.29个台风在这里登陆,台风登陆时一般都有200 mm以上的大暴雨,常引起山洪暴发和内涝。

7.滨海风暴潮区

台风风暴潮灾严重的岸段主要分布在江苏省小洋河口到浙江省北部海门(包括长江口和杭州湾)以及温州、台州地区沿海岸段,福建省沙埕(宁德地区)至闽江口附近,广东省汕头至珠江口,雷州半岛东岸和海南省东北部沿海及广西岸段。上述地区包括上海市、宁波市(北仑港)、温州市、福州市(马尾港)、汕头市、广州市、湛江市和海口市等沿海大城市。台风在西太平洋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每年7—10月为频发期,其中8—9月是台风风暴潮的多发季节。在我国登陆的台风平均每年有7~8个,台风登陆地点以广州至海南最多,占登陆总数的31%;其次是福州至汕头,占23%;汕头至广州占14%;从山东半岛往南直至福州,台风登陆频率比较低,占12%;山东半岛以北海岸占10%。由温带气旋引发的温带风暴潮主要集中在渤海湾至莱州湾岸段。春、秋季节,渤海、黄海是冷暖空气频繁交绥的海域,渤海湾又是超浅海区,有利于风暴潮的产生和发展。温带风暴潮从11月至翌年4月的半年时间里,出现频次占总数的82.1%,尤其是11月份温带风暴潮出现频次最高,占总数的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