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情
1981年7月,四川盆地岷江、沱江、嘉陵江普遍发生了大洪水。由于嘉陵江洪水峰高量大,且与干流朱沱洪峰遭遇,于7月15日21时出现洪峰,洪峰流量为43500 m3/s。在纳入嘉陵江的洪水之后,长江上游重庆寸滩站16日13时洪峰水位为191.41 m,洪峰流量达到85700 m3/s,超过该站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洪水位(1968年为185.65m)5.76 m,与自1892年有水文记载以来的最大洪水(即1905年8月最高洪水位191.54 m,最大流量83100 m3/s)接近。5天洪水涨幅超过20 m,寸滩至宜昌段,除南岸有乌江加入外,尚有区间面积超5万km2。由于乌江及三峡区间未发生大洪水,寸滩洪水经河槽调蓄沿程递减,17日18时洪峰到达万县,流量为76400 m3/s。洪峰于18日22时安全通过葛洲坝水利枢纽,到达宜昌洪峰流量为71000 m3/s,19日8时最高水位为55.38 m,比1954年低0.38 m,流量超过1954年约4000 m3/s,与自1877年有水文记载以来的最大流量(1896年71100 m3/s)接近。
(一)洪水发生的时间及过程
这场洪水的降雨过程历时较长,自7月9日开始至14日结束,历时6天。9—11日期间,降雨强度较小,暴雨区的范围也比较小,河流底水抬高,没有形成洪水。这场灾难性的特大洪水,主要是由12、13日两天的大暴雨导致的。
由于暴雨区范围广、强度大,自7月13日开始,岷江、沱江、嘉陵江中下游干流水位急剧上涨。洪水来势迅猛,嘉陵江武胜站不到3天时间水位上涨了19.67 m;北碚站水位涨幅达25.44 m;长江干流寸滩站5天洪水上涨了20.36 m。至15日前后,洪水达到最大。洪峰出现时间岷江稍早,高场站为14日15时,沱江李家湾站为15日18时,嘉陵江北碚站为16日8时,自西往东逐渐推迟。洪水来势猛,消退也快,岷江高场、沱江李家湾、嘉陵江武胜等干流控制站,洪水涨落历时约3~4天,北碚站峰形略胖,过程历时也只有6~7天。长江干流寸滩站,自14日开始水位急剧上涨,至16日21时出现最高洪水位191.41 m,至20日主峰段结束,历时约7天。3天以后,于19日8时宜昌站出现最高洪水位55.38 m,由于重庆至宜昌区间洪水小,在行进过程中,历时稍有增长,洪峰流量有所削减。沙市站7月19日14时洪峰水位达44.46 m,为该站当年最高洪水位,是自1903年有记载以来的第三位。沙市以下(不含沙市)各站都低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水位。
(二)洪峰流量与洪水量
(1)洪峰流量。“81.7”洪水,长江干流寸滩站洪峰流量达到85700 m3/s,为自1892年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大的一场洪水。寸滩以上金沙江、岷江、沱江、嘉陵江四大水系,以嘉陵江洪峰流量最大,北碚站洪峰流量为46400 m3/s(7月16日 14时),超过1975年的最大流量37100 m3/s;其次为岷江高场站25400 m3/s(7月14日 16时30分);沱江李家湾17100 m3/s(7月16日 0时30分),接近1948年历史最大流量18900 m3/s。金沙江洪水不大,屏山站洪峰流量18600 m3/s,出现在7月20日,其组成寸滩的最大流量实际上只占10000 m3/s左右。
(2)洪水量。长江干流宜昌站7天洪量334.8亿m3,与历年比较洪水量不算很大,在105年(1877—1981年)的实测记录中,有10年超过335亿m3,而3天洪量172.5亿m3,位居105年中的第二位。岷江、沱江、嘉陵江、金沙江各水系,10天洪量岷江为96亿m3,沱江40亿m3,嘉陵江最大,为156.1亿m3,金沙江为127.1亿m3。嘉陵江北碚站,7天洪量在43年(1939—1981年)的实测记录中,最大的为1975年,洪水量为146亿m3,超过“81.7”洪水(138.7亿m3),而“81.7”洪水的3天洪量为97.1亿m3,比1975年洪水(85亿m3)大。由此可见,此次洪水过程呈现出短时段洪量较大的特点。
(三)洪水遭遇与组成
1981年7月9—14日连续6天降雨,降雨量超过100 mm的范围笼罩了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等几大支流。暴雨由西向东移动,盆地几条大支流洪峰出现的时间也自西向东次第推迟,各支流洪水在长江干流寸滩站发生遭遇,导致流量为85700 m3/s的特大洪水。
通过分析此次洪水长江干流寸滩站和宜昌站的洪水组成可见,寸滩站10天洪量为422.9亿m3,沱江、嘉陵江总量为194.1亿m3,占寸滩总量的45.9%,其中嘉陵江占36.6%,沱江占9.3%;金沙江和岷江,洪水量级虽然不大,但其流域面积约占寸滩以上72%,对寸滩洪水量的组成仍然占很大比重,两江总水量为204.4亿m3,占寸滩总量的48.3%。宜昌站洪水总量431.6亿m3,其中寸滩占98%,寸滩至宜昌区间集水面积约14万km2,而洪水量仅占宜昌站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