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雨情

一、雨情

(一)降雨过程

7月份本地区降雨量稀少,在“75.8”暴雨到来之前,各地尚在紧张地抗旱。受3号台风影响,8月4—8日连续出现大暴雨,暴雨中心林庄,5天累计降雨量达到1631.1 mm,暴雨强度之大在大陆是极为罕见的。这次特大暴雨主要集中在8月5—7日,4日和8日降雨量较小。前后有以下三次暴雨过程。

第一次为8月5日14时至6日2时。5日14时板桥附近首先出现小片雨区并向西北、东南方向扩展到广大山丘区,至19—23时强度最大,尚店(石漫滩库区)2小时降雨量达250.6 mm,下陈(板桥库区)2小时降雨量达336.7 mm。5日24时以后强度减弱,范围缩小,至6日2时过程结束。该过程历时12小时,主要雨区在洪汝河上游及澧河、干江河一带。有两个暴雨中心,下陈站降雨量471.4 mm,尚店站降雨量549.3 mm。

第二次为6日14时至7日16时。6日12—14时在薄山水库上游出现一片雨区,16时雨区向东北方向扩展,成为东西向分布雨带。20—22时薄山水库附近又出现一片新雨区,7日2时该雨区北移并向东扩展到京广铁路线以东洪汝河平原地区,至16时止,全过程长达26小时。在平原地区形成一条西北—东南向的弧形暴雨带,中心在上蔡附近,上蔡站过程总降雨量达758.6 mm。

第三次为7日12时至8日8时。7日12—14时薄山水库上游出现新的暴雨区,20时以后暴雨中心从东南向西北移至林庄一带,20—24时暴雨中心停滞少动,林庄站4小时降雨量达641.7 mm,降雨强度达到这次过程的顶峰。8月8日以后,中心向西北方向移出,各地先后停雨。这次过程前后历时20小时,林庄过程总降雨量为971.9 mm,郭林过程总降雨量930.2 mm。

以上三次过程都是从12—14时开始的,至20时后强度达到最大,其中第一、第三次暴雨主要在山丘区,第二次暴雨在平原区。降雨时程分配,山区各站都呈双峰型,降雨量前小后大,集中在后期。老君站和林庄站最后6小时降雨量分别占5—7日3天总降雨量的53%和52%,这种雨型分配,对水库调度运用极为不利。

(二)雨区分布

这次暴雨4—8日总降雨量分布基本上沿着洪汝河、沙颍河、唐白河上游的低山丘陵区,呈西北—东南向分布。受第二次降雨过程影响,有一条东西向的分支由西向东伸向东部平原地区。降雨量空间分布梯度变化很大,主要中心有三处,都发生在山丘区。如板桥附近的林庄、石漫滩水库上游的油房山和干江河上游的郭林,降雨量分别为1631.1 mm、1411.4 mm和1517 mm。平原地区以上蔡的847.3 mm为最大。该场暴雨,4—8日5天累计降雨量大于200 mm以上的雨区范围为43800 km2,相应总降水量为201亿m3;400 mm以上的雨区范围为18900 km2,600 mm以上的雨区范围为8970 km2。日降雨量地区分布随雨区的移动而有差异。5日雨区在西南山丘区,中心有两处:板桥附近的下陈和尚店附近的王皮岗。降雨量超过400 mm的笼罩面积为474 km2。6日雨区向东移到平原地区,上蔡站日降雨量为513.5 mm,400 mm以上雨区为553 km2。7日雨区又回到山丘区,主要中心林庄日降雨量为1005.4 mm,杨楼日降雨量为809.7 mm,郭林日降雨量为999 mm。400 mm以上雨区达4600 km2,大大超过了前两天的降雨量。

(三)暴雨强度

这场暴雨中心地区强度极大,当地居民描述:“雨像盆里的水倒下来一样,对面三尺不见人。”在林庄雨前鸟雀遍山坡,雨后鸟虫绝迹,死雀遍地。最大60分钟降雨量以8月5日下陈站的218.1 mm为最大;1小时时段降雨量以8月7日老君站的纪录189.5 mm为最大;3小时时段降雨量以林庄站的纪录为最大。这些记录分别为本地区以往最高纪录的1.7~2.3倍,超过了我国大陆以往历次暴雨的实测记录,包括著名的海河“63.8”特大暴雨。在这些记录中尤以林庄的最大,6小时降雨量830.1 mm,已达到世界最高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