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情

二、水情

(一)西江洪水

6月12—26日受降雨影响,西江流域红水河、柳江、黔江、浔江、蒙江、桂江、西江相继出现了大洪水或特大洪水。

柳江柳州站11日12时自69.96 m开始上涨,14—17日先后出现三次洪峰。14日6时出现第一个洪峰,第一个洪峰仅下降了0.15 m又复涨。16日6时出现第二个洪峰,第二个洪峰刚下降0.25 m,水位第二次复涨。17日13时出现最高洪峰水位89.25 m,比“49.7”柳州洪峰水位高0.09 m。洛清江对亭站也先后出现3次洪水过程,尤其是17日20时出现的85 m的洪峰水位,对本次洪水起到了较大的补充作用。

红水河迁江站13日8时30分开始起涨,起涨水位为70.56 m,18日2时出现本次洪水的最高洪峰水位86.85 m,洪水涨水历时114个小时,水位变幅达16.29 m。

柳江与红水河的洪水相汇进入干流黔江。武宣站13日18时30分水位开始起涨,起涨水位为43.05 m,18日20时到达洪峰水位65.32 m。

浔江大湟江口站受黔江来水影响,14日2时开始起涨,起涨水位为23.95 m,15日5时开始超过警戒水位,19日20时出现洪峰水位37.61 m,超过警戒水位8.61 m,相应流量为43500 m3/s。

西江干流洪水上涨的同时,支流桂江水位也不断上涨,昭平站受上游降雨影响,12日8时水位起涨,起涨水位为48.72 m,14—18日先后出现3次洪峰水位,与柳州洪水过程相似,呈阶梯状,一峰高过一峰。18日10时桂江昭平站出现最高洪峰水位59.16 m,相应流量7550 m3/s。

西江梧州站受浔江、桂江及区间来水影响,14日6时水位自16.12 m开始起涨,洪水涨势迅猛,15日超警戒水位,19日8时干流自上而下的洪峰尚未到达梧州,桂江昭平站的洪峰抢先到达梧州,导致梧州站洪峰出现时间提前,出现了高达25.91 m的洪峰水位,高于1949年的最高洪水位0.36 m,为20世纪以来仅次于1915年的特大洪水。

“94.6”西江洪水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起涨快,涨率大,来势凶猛。本次洪水与“88.8”洪水比较,起涨快,涨率大,涨洪历时短。许多站点的水位都是降暴雨的当天或第二天超过警戒水位。柳州站11日12时自69.96 m开始上涨,17日13时现峰,涨洪历时144个小时,最大涨率0.51 m/h。在这次洪水中,梧州站14日起涨至19日8时到峰值,总涨幅11.79 m,涨洪历时124个小时,最大涨率0.24 m/h。而“88.8”洪水梧州站自8月23日14时起涨至9月3日14时现峰,涨洪历时264个小时,最大一天涨幅2.4 m,最大涨率0.12 m/h。梧州站15日出现超警戒水位,17日14时水位达23.48 m,梧州市区被淹,19日8时水位达25.91 m,4天内洪水陡涨近10 m,这样快的上涨速度在梧州的历次洪水中罕见。二是高水位持续时间长,峰顶持续时间短。如梧州站超警戒水位时间长达19天,比1988年大洪水长5天。“94.6”洪水峰顶持续时间不到一天半,而“88.8”洪水峰顶持续时间3~5天,“76.6”洪水峰顶持续时间3.5天,“68.6”洪水峰顶持续时间5天,“49.7”洪水持续时间6天。三是峰高量较小(主峰)。梧州站洪峰水位25.91 m,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大实测洪水,其最大30天洪量为653亿 m3,接近50年一遇。由于在这次洪水中西江流域暴雨集中,再加上红水河、柳江及桂江相应洪水的特别遭遇,造成这次峰形尖瘦的特大洪水。四是峰现时间基本相应。本次洪水峰现时间从上游到下游,从支流到干流基本相应。其中,梧州站受桂江影响,峰现时间较大湟江口站峰现时间提早12小时。其原因初步分析认为:桂江入口处离梧州站仅2 km,而且桂江洪水陡涨陡落,故桂江洪水对梧州洪水影响较显著。桂江昭平站18日11时洪峰流量与大湟江口18日8时相应流量的合成流量为50250 m3/s,这种组合造成梧州站于19日8时出现最高水位25.91 m,而当大湟江口的洪峰到达梧州时,桂江昭平站洪水已经大大减退,其合成流量为45300 m3/s,这种组合情况远远小于第一种组合情况,从而导致梧州站洪峰水位小于25.91 m。

(二)北江洪水

北江流域在6月8—17日普降暴雨到大暴雨,暴降雨量主要集中在9日和16日两天。受雨型影响,沿江各站大多形成小峰连大峰的复式洪水过程。上游武水犁市站6月10日8时从56.14 m开始起涨,17日20时出现62.13 m的洪峰水位。

浈水的暴雨区主要在支流锦江,洪水不是很大。浈水的长坝站10日8时从57.22 m开始涨水,18日6时出现62.77 m的洪峰水位。浈水和武水相汇于韶关进入北江干流。韶关站水位从9日8时开始起涨,起涨水位为48.42 m,涨势缓慢,后受上游浈水和武水同时发洪影响,韶关站水位17日起迅猛上涨,18日5时出现洪峰,水位为57.27 m。

连江高道站水位6日2时从21.1 m的水位开始上涨,10日4时出现第一个洪峰水位26.47 m,受12—14日连江上游一带降水影响,13日6时水位退至24.92 m后第一次复涨,16日14时出现第二个洪峰水位32.09 m,水位刚刚下降0.22 m,17日0时便出现第二次复涨,18日16时出现最高洪峰水位32.69 m,为新中国成立仅次于“82.5”洪水的第二大洪水。

支流滃江也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大洪水,长湖水库入库站红桥站洪峰水位达84.27 m,水库18日16时实测最大泄量为6280 m3/s。横石站9日0时从12.66 m开始涨水,11日14时出现第一次洪峰水位18.06 m。受上游韶关站、支流滃江及连江来水影响,19日8时出现最高洪峰水位,达23.96 m,该洪峰水位持平4小时才开始退落。在历史洪水中,该洪峰水位仅次于1915年而位居第二,超过历年实测最高水位(1982年)0.35 m。

洪水沿江而下,与此同时支流潖江和滨江洪水也涨势凶猛。潖江大庙峡站7日16时开始起涨,水位徘徊在44~45 m附近,一直持续至10日水位才维持上涨趋势,10日10时30分出现第一个洪峰48.93 m,11日15时30分出现第二个洪峰水位48.83 m。

滨江珠坑站受早期的大强度降水影响,6日8时水位自19.82 m迅猛上涨,9日16时水位涨至23.97 m,18时水位达到25.48 m,涨率达0.76 m/h,20时30分出现洪峰水位26.2 m。横石站洪峰汇集潖江和滨江洪水直泻下游,下游石角站9日0时水位自6.1 m开始上涨,12日0时出现第一个洪峰水位10.66 m,14日8时水位退至9.92 m开始复涨,19日22时出现最高洪峰水位14.74 m。

“94.6”北江洪水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洪水起涨快,上游涨势猛,下游涨势较缓。如北江干流上游的韶关站从起涨到峰现,历时短,涨率大,最大涨率为0.17 m/h,连江阳山站最大涨率为0.43 m/h;而下游的石角站自14日8时起涨到19日23时峰现,总的涨水时间为135个小时;而“82.5”洪水则是中下游陡涨陡落,石角站涨洪历时仅52小时,横石站最大涨率超过0.4 m/h,连江下游的高道站和滨江下游的珠坑站最大涨率分别达0.98 m/h和1.95 m/h。二是峰现时间相应。由于暴雨笼罩面积大,且雨区的移动与河流干支流走向相近,上游的支流同时发洪,下中游各站也相应起涨。同时,本次洪水北江干流从上到下、从支流到干流的峰现时间相应。如韶关站18日出现洪峰水位,27小时后横石站便出现洪峰水位,再14小时后石角也出现相应于横石站的洪峰水位,这与洪水的平均传播时间一致。三是峰高且峰顶历时长。位于暴雨中心的连江、滨江等中小河流,因暴雨强度大,造成洪峰水位高,如高道站接近历年实测最高水位。上游洪峰与支流洪峰及区间当地暴雨形成的洪水遭遇,组成干流大洪水,再加上干流面降雨量大,且当地暴雨使沿江传播的洪水洪峰愈益增高,从而形成下游稀遇的洪峰,如石角站洪峰水位达14.74 m,超过实测最高水位0.78 m,超警戒水位11天,峰顶持续时间为70个小时;而“82.5洪水前后超戒水位6天,峰顶持续时间为55个小时。四是洪量大。本次降雨持续时间较长(10天),每天都发生大雨,每两次暴雨形成的洪峰间隔时间短,前个小峰稍退,后个高峰又叠加上来,各站较高水位保持时间长、洪量大。石角站15天洪量为132亿m3,7天洪量为83.1亿m3,3天洪量为40亿m3,均超过历史上“68.6”“82.5”洪水的洪量。

(三)三角洲洪水

三角洲地区在“94.6”洪水期间降雨量不大,接近该月多年平均,洪水主要来源于西、北江。西、北两江洪水的洪峰几乎同时在思贤滘遭遇,经调节后,汇入珠江三角洲的河网区,河网区内大多测站出现历史实测最高洪潮水位,给珠江三角洲带来严重灾害。6月20日4时,三水、马口站同时到达洪峰。马口站洪峰水位为10.01 m,洪峰流量为47000 m3/s,均达到50年一遇标准。三水站洪峰水位为10.38 m,相当于50年一遇,洪峰流量为16200 m3/s,相当于100年一遇;与之相应,其以下水道也于20日纷纷出现洪峰。三角洲西海水道天河站20日12时也出现了6.19 m的洪峰水位,相当于50年一遇。而容桂水道的容奇站20日11时出现最高水位3.97 m,沙湾水道的三善滘站20日10时30分出现最高水位3.16 m,达到近100年一遇的洪水标准。洪峰期间恰处天文低潮期,未遇大潮顶托,各出海口水位不高,不超过20年或10年一遇。

“94.6”洪水中,西、北江干流出现相当于50年一遇的洪水,而西、北江三角洲的容桂、沙湾等水道部分河段水位却出现超100年、200年一遇的记录。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这些河道部分河段存在不同程度的行洪不畅和受阻壅水现象,其中洪奇门尤为严重。这种现象也是本次西北江三角洲洪水的一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