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洪水特点

(三)淮河流域洪水特点

淮河流域面积为27万km2,分为淮河、沂沭泗河两大水系,两水系洪水特点不同。

(1)淮河水系流域面积为19万km2,洪河口以上为上游,接纳来自桐柏、伏牛山及大别山区的干流及各支流,流域面积为2.9万km2,干流河道比降为0.5%。洪河口至洪泽湖出口的中渡为中游,流域面积为13万km2,北侧为黄淮平原,主要支流有洪河、沙颍河、涡河、浍河等,大多数河流穿行于平原之中,河道坡度平缓,历史上受黄河夺淮影响,河道淤塞严重。南岸有史、淠河等支流汇入。由于洪泽湖底淤积抬高,中游干流段河道过于平缓,平均比降为0.03‰,泄洪能力很低,两岸连串的湖泊洼地历史上都是淮河行洪滞洪场所。洪泽湖以下为下游,包括里下河地区,地面高程低于洪泽湖底,为水网密布的平原,依靠洪泽湖大堤、里运河东堤保护。淮河入洪泽湖以后,经宝应、高邮湖地区的入江水道在三江营入长江。淮河水系洪水,主要来自上游伏牛山区及淮南山区,就其影响范围而言,可以分为全流域性洪水和局地性洪水两种类型。全流域性洪水是由梅雨期大范围连续多次暴雨造成的,其特点是中、上游山区各支流普遍发生洪水,洪峰接踵出现,中游左岸平原支流洪水相继汇入干流,形成全流域性大洪水。全流域性洪水过程可长达2个月以上,消退缓慢,淮河沿线长时间处于高水行洪状态,影响淮北地区排水。20世纪曾在1921年、1931年、1954年发生3次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1931年和1954年洪泽湖最大30天洪量均超过500亿m3,1954年正阳关最大洪峰流量达12700 m3/s,进入洪泽湖的洪峰流量达15800 m3/s。1921年、1931年淮河大水与1954年相似,1921年洪水历时更长,洪泽湖120天洪量超过1931年、1954年,达826亿m3。局地性洪水往往是由台风或者涡切变天气系统暴雨造成的,暴雨强度大,洪峰流量很大。如1975年8月淮河支流洪汝河、沙颍河特大洪水,板桥水库(控制面积为768 km2)最大入库洪峰流量达13000 m3/s;1968年7月淮河干流上游特大洪水,王家坝站最大洪峰流量为17600 m3/s;1969年淮河正阳关水位达25.85 m,流量为6940 m3/s,主要就是由这两条支流7月的一次洪水造成的。这类洪水对局部地区可能造成毁灭性的灾害,但洪水总量不大,对淮河下游影响不大。

(2)沂沭泗河水系发源于沂蒙山区,洪水经人工开挖的新沂河和新沭河入海,流域面积约为8万km2,是我国暴雨洪水量级最大的地区之一。洪水出现的时间比淮河水系稍迟。沂、沭河上中游为山丘区,河道比降大,洪水汇集快,洪峰尖瘦,集水面积为10315 km2的沂河临沂站,在上游暴雨后不到半天,就可出现10000 m3/s以上的洪峰,一次洪水过程仅为2~3天。南阳湖、独山湖、昭阳湖和微山湖构成的南四湖是沂沭泗河水系最大的湖泊,承纳湖西平原和湖东泗河来水,最大蓄洪量为48亿m3。湖东诸支流多为山溪性河流,源短流急,洪水陡涨陡落;湖西诸支流流经黄泛平原,泄水能力低,洪水过程平缓。南四湖出口泄量不足,发生大洪水时往往湖区周围洪涝并发。南四湖出口至骆马湖之间邳苍地区的北部为山丘区,径流系数大,洪水涨落快,也是沂沭泗河水系洪水的重要来源。骆马湖汇南四湖、邳苍地区及沂河洪水,经新沂河下泄入海。新沂河为平原人工河道,比降较缓,沿途又承接沭河部分来水,因而洪水峰高量大,过程较长。1957年7月发生的约50年一遇的洪水(南四湖水系的洪水约为80~90年一遇),沂河临沂站(集水面积为10315 km2)洪峰流量为15400 m3/s,南四湖入湖最大30天洪量为114亿m3,骆马湖入湖最大30天洪量为214亿m3,沂沭泗水系的洪水共淹地2270千公顷。据调查,1730年(清雍正八年)特大洪水,沂河临沂站洪峰流量为30000~33000 m3/s,沭河大官庄站(集水面积为4609 km2)洪峰流量为14000~17000 m3/s。与淮河洪水相比,沂沭泗河洪水出现时间稍迟,历时短,但来势迅猛。

淮河流域洪水年际变率比长江流域要大。淮河干流中游各站30天、60天、120天的洪量变差系数Cv值都在0.95~0.85之间;沂沭泗河水系的沂河、沭河主要控制站临沂、大官庄洪峰流量变差系数Cv值为0.85~0.95,7天、15天、30天洪量变差系数Cv值为0.95~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