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辽河流域洪水特点
辽河流域面积为22.9万km2,上游的西辽河和东辽河在福德店汇合后称辽河。1958年以后,辽河流域分成两个分别入海的水系:辽河水系总面积为20.2万km2,由西辽河、东辽河和辽河干流各支流招苏台河、清河、柴河、泛河、柳河、绕阳河等组成,经盘山市双台子河入海;大辽河水系总面积为2.7万km2,由浑河和太子河两大支流在三岔河合流后经营口入海。辽河流域山地丘陵面积占60%,平原占34%,沙丘区占6%。辽河流域洪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洪水发生的地区分三种情况:①西辽河洪水。西辽河流域面积为14.7万km2,绝大部分流经风蚀沙土区。洪水主要来自上游老哈河与西拉木伦河的山地丘陵区,洪水流经西辽河平原,沿途有平原水库、洼地,河槽容蓄量大,洪峰削减较大,对辽河干流洪水影响不大。1962年7月,西辽河上游老哈河发生特大洪水,红山水库最大入库流量达12700 m3/s,经水库调蓄后,出库最大流量仅为995 m3/s,洪水到郑家屯站为1760 m3/s,到辽河铁岭站减为1610 m3/s。②辽河干流洪水。主要包括东辽河及左岸清河、柴河、泛河等支流,该地区是辽河流域的主要暴雨中心区,洪水量级大。1951年8月,辽河干流铁岭站洪峰流量为14200 m3/s;1953年8月,清河开原站洪峰流量为9500 m3/s,千流铁岭站洪峰流量为11800 m3/s。辽河中游右侧支流洪水一般不大,但柳河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输入辽河干流,致使河床淤高,泄洪能力减弱。③浑河、太子河洪水。主要包括沈阳和辽阳以上山地丘陵区,与辽河东侧支流同处在暴雨中心区。浑河、太子河两河相邻,洪水同步,量级很大。1960年8月特大洪水,太子河辽阳站洪峰流量达18100 m3/s,浑河大伙房水库的最大流量为7630 m3/s。辽河洪水年际变化很不稳定,干支流洪峰流量变差系数Cv值在1~1.5之间。
松花江是黑龙江流域在我国的最大支流,上游嫩江与第二松花江在吉林省扶余县(今扶余市)三岔河汇合后称松花江,至同江县与黑龙江汇合。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江汇合地带的广大平原称三江平原。松花江流域面积为55.7万km2,山地丘陵占74%,平原占26%。松花江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大洪水多发生在7—9月,4月份还会出现冰凌洪水。松花江干流(哈尔滨以上)大洪水,往往是由嫩江和第二松花江较大洪水遭遇造成的。嫩江流域面积约为28万km2,除局地性暴雨外,一般降雨强度不大,当接连出现几场大雨之后,即可形成干流较大洪水。嫩江干流河道比降平缓,中游河段洪水期间水面宽超过10 km,河槽调蓄能力很大,洪水涨落缓慢,过程历时长达2个月。第二松花江流域面积约为7800 km2,暴雨强度大,洪水过程陡涨陡落,大洪水主要出现在7、8两月。因此嫩江的洪水下来以后很容易与第二松花江、拉林河的洪水遭遇,造成松花江干流大洪水。如1957年8月下旬嫩江大水,大赉站洪峰流量为7790 m3/s,与此同时,第二松花江也发生大洪水,丰满水库洪峰流量为16000 m3/s,最大出库流量为6000 m3/s,下游扶余站洪峰流量为5900 m3/s,并与嫩江洪水遭遇,遂形成哈尔滨洪峰流量为12000 m3/s的特大洪水,对哈尔滨市造成严重威胁。哈尔滨至佳木斯区间,有呼兰河、牡丹江、汤旺河等重要支流汇入,如干支流洪水遭遇也可以形成下游大洪水。1960年牡丹江洪水(长江屯洪峰流量为8580 m3/s)与干流洪水(哈尔滨洪峰流量为9100 m3/s)在佳木斯遭遇,形成洪峰流量为18400 m3/s的大洪水,造成松花江下游水灾。据1932年、1934年、1953年、1956年、1957年5次大洪水资料分析,哈尔滨站最大60天洪水量的组成:嫩江大赉站、第二松花江扶余站、拉林河蔡家沟站3个站组成的比例分别为58%、29%、13%,长时段洪量嫩江来水要占一半以上。而洪峰流量的组成,嫩江所占的比重相对减少。对1949年以后哈尔滨流量超过8000 m3/s的5次大洪水进行分析,其平均情况,大赉站占54.9%,扶余站占34.7%,蔡家沟站占10.4%,其中除1969年哈尔滨站洪峰流量88%来自嫩江外,其他四年,第二松花江和拉林河的洪水占46%~57%。因此从洪峰流量的组成来看,第二松花江和拉林河往往占很大比重。松花江干流洪峰、洪量年际变化比较大,洪峰和7天洪量的Cv值,干流哈尔滨站分别为0.85和0.81,第二松花江上游丰满站为0.70和0.55,嫩江富拉尔基站为0.92和0.86,其他支流为0.75~1。
6.珠江流域洪水特点
珠江流域由西江、北江、东江及珠江三角洲诸河组成,流域总面积为45.37万km2,中国境内为44.21万km2。全流域山地、丘陵占94.4%,平原占5.6%。西江是珠江的主要支流,发源于云南省沾益县(今沾益区)马雄山,流经贵州、广西,于广东省三水县(今三水区)思贤与北江汇合入珠江三角洲。思贤
以上流域面积为35.3万km2,约占总流域面积的78%。北江发源于江西省信丰县,流域面积为4.67万km2。东江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流域面积为2.7万km2,珠江三角洲和注入三角洲的各小河流,流域面积为2.68万km2。
珠江流域洪水均由暴雨形成,4—7月为前汛期,8—9月为后汛期,大洪水主要发生在前汛期。洪峰流量大于35000 m3/s(约5年一遇)的洪水,前汛期与后汛期出现的比例为2∶1;20世纪,洪峰流量大于40000 m3/s(约15~20年一遇)的洪水,共13次,前汛期9次,占70%,后汛期4次,占30%。西江洪水峰高量大、历时长,梧州站一次洪水历时一般为30~40天。1915年7月特大洪水,梧州站洪峰流量为54500 m3/s,30天洪量为856亿m3。北江洪水发生季节略早于西江,峰形尖峭,洪水过程呈连续多峰型。横石站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18000 m3/s(1982年),历史最大洪峰流量达21000 m3/s(1915年),实测最大15天洪量为115亿m3(1968年)。东江博罗站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12800 m3/s(1959年),最大15天洪量为96.5亿m3(1966年)。如果西江、北江洪水遭遇,往往形成三角洲特大洪水。1915年,西江梧州、北江横石均出现洪峰流量相当于20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两江洪水遭遇,造成三角洲地区罕有的大水灾。1968年6月,西江梧州洪峰流量为38900 m3/s,约10年一遇,北江石角洪峰流量为14900 m3/s,约20年一遇,两江洪水遭遇,造成三角洲地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水灾。珠江洪水年际变化比北方河流小,梧州站洪峰流量Cv值为0.22,北江横石站、东江博罗站的Cv值分别为0.34和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