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雨情

一、雨情

1998年1—3月,长江上游地区持续少雨干旱,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多雨偏丰,偏少和偏多都较突出。4—5月,这种降雨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其特点表现为江南少雨、江北多雨,即洞庭湖和鄱阳湖水系偏少,而干流及岷沱江、嘉陵江、汉江等水系偏多,其中嘉陵江4月偏多达六成,5月偏多五成;汉江4月偏多三成,5月偏多达八成。汛期6—8月各月降雨量与历年均值比较情况如下:

6月,鄱阳湖区月平均降雨量偏多近1倍,其中信江、抚河高达数倍,洞庭湖偏多七成,长江上中游干流区及金沙江偏多三至四成,汉江区偏少五成。

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明显偏多,其中,长江中游干流区间(以下简称中干区)、洞庭湖和鄱阳湖水系偏多六成,长江下游干流区间(以下简称下干区)偏多四成,长江上游的乌江区偏多近六成,金沙江区偏多五成,嘉陵江及长江上游干流区间(以下简称上干区)偏多三成,仅岷沱江、汉江区偏多不到一成。可见7月长江流域降雨为全流域偏多。

8月,长江上干区偏多1倍多,中干区偏多近1倍,乌江和汉江偏多八成,嘉陵江偏多六成,金沙江偏多四成,岷沱江区偏多一成,但下干区、洞庭湖和鄱阳湖水系为偏少,其中下干区和鄱阳湖水系偏少五成。

6—8月长江流域降雨为全流域性偏多,鄱阳湖饶河、修水、抚河和湖区、清江、洞庭湖澧水、资水、沅江、雅碧江下游等流域3个月降雨量在1000 mm以上,灃水上游总降雨量超过200 mm。与历年均值比较,长江上中游干流区偏多六成,金沙江、乌江、洞庭湖和鄱阳湖水系偏多四至五成,嘉陵江偏多三成,汉江区偏多一成,岷江、沱江及长江下游干流区偏多也近一成。

6—8月总降雨量超过800mm的笼罩面积达23.4万km2,超过1000 mm范围超9万km2,超过1500 mm范围达1万多km2。全流域有两个暴雨中心,分别位于鄱阳湖水系信江、乐安江和洞庭湖水系沅江、澧水,前一个中心最大报汛降雨量为上清站1765 mm,后一个中心为水田站2062 mm。

9月长江全流域降雨偏少。与多年均值比较,汉江偏少七成,上干区和下干区偏少五成,洞庭湖水系偏少四成,金沙江、中干区、乌江、嘉陵江偏少二至三成,岷沱江及鄱阳湖水系偏少1成。

1998年主汛期(6—8月)的降雨发展过程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

(1)6月11日—7月3日(中下游第一段梅雨期)

在此阶段,主要的降雨区集中在鄱阳湖水系的昌江、乐安江、信江、赣江吉安以下、抚河、锦江、潦河、修水和湖区以及洞庭湖水系的湘江湘潭以下、资水、沅江下游和湖区,这些地区降雨量均在300 mm以上。大于500 mm的笼罩面积近9万km2,局部地区如信江的上清、弋阳、铁路坪站分别为1120 mm、1032 mm、1004 mm,为本次梅雨中心降雨量最大的3个站。另外在三峡区间万县—宜昌段、清江及澧水部分地区也有一个大于300 mm的区域,最大为清江的建始,为440 mm。6月11日—7月3日,大于300 mm降雨量的笼罩面积为26.4万km2。6月11日—7月3日,梅雨期的降水又可划分为两个时段。

第一时段为6月11—26日,这段时间的降雨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干流以南,呈一条东西向分布的强降雨带,鄱阳、洞庭两湖为强降雨中心,其中尤以鄱阳湖水系的信江降雨强度最大。6月11—26日,信江的上清站降雨量达1115 mm,铁路坪站达996 mm,弋阳站达988 mm,超过300 mm的笼罩面积约为19.3万km2,大于400 mm的笼罩面积也有11.6万km2。在此期间,6月11—17日,暴雨区主要维持在中下游干流和两湖地区,18日暴雨区除在两湖水系外,乌江、上游干流、三峡也出现了小片暴雨区。在这几天中,最大强度的日暴雨出现在湘江黄旗段站(315 mm,15日),抚河崇仁站(254 mm,16日)次之,再次为信江紫溪台站(240 mm,13日)。19日降雨间歇,仅在鄱阳湖水系有小片暴雨区。20—21日,暴雨区集中在湘江、赣江和信江,范围不大。最大日暴雨出现在信江上清站(233 mm,21日),22日暴雨区移到抚河、资水、澧水、嘉陵江下游,最大日暴雨出现在信江长陂站(222 mm),其次为涪江小河坝站(137 mm),再次为资水大福坪站(130 mm)。23日暴雨区笼罩清江、洞庭湖四水、修水和赣江,最大日暴雨站出现在沅江牛鼻滩站(168 mm)。24日暴雨区维持在沅江、资水下游、洞庭湖区、修水、信江和饶河,最大日暴雨出现在洞庭湖的杨柳潭站(222 mm)。25日暴雨区维持在资水、湘江、陆水、修水、饶河,并扩展到青弋江、水阳江,最大日暴雨出现在饶河景德镇站(126 mm)。26日暴雨区略有北移,主要在湘江、修水至下游干流一带,最大日暴雨出现在修水高沙站(154 mm)。

第二时段为6月27日—7月3日,由于副热带高压经历了一次由南向北推进、由北向南撤退的南北振荡过程,降雨带也呈现出先北上再南压的动态。此阶段的主要降雨中心在三峡区间,洞庭湖沅江、澧水流域,中游干流也出现多个暴雨点。尤其是6月28日三峡区间的大暴雨,超过100 mm的笼罩面积达2.18万km2。在此期间,27日降雨强度减弱,仅沱江部分地区有暴雨。28日暴雨区大大扩展,笼罩了长江干流泸县—宜昌干流区间、沱江与嘉陵江下游、乌江下游及清江,日降雨量大于100 mm的笼罩面积达21760 km2,最大日暴雨出现在三峡区间小江站(169 mm)。29日暴雨区东移,位于三峡清江部分地区并扩展到汉江中游唐白河流域,最大日暴雨出现在唐白河方城站(143 mm)。30日暴雨区维持在长江上游干流和三峡,鄂东北水系也出现局地暴雨,最大日暴雨出现在上游干流区间现龙站(122 mm),其次为举水麻城站(109 mm)。7月1日,形成了地跨上游干流、三峡、清江、汉江中游的一条东北西南向的暴雨带,降雨强度也有增大,最大日暴雨出现在雾渡河东堆子站(83 mm),其次为唐白河平氐站(158 mm)。2日强降雨带维持,雨区较1日稍有东移南压,暴雨区在清江、澧水、宜汉区间、汉江中下游和鄂东北,最大日暴雨出现在府环河草店站(134 mm),其次为沅江石堤站(116 mm)。3日雨区东移南压,强度明显减弱,仅在青衣江上有局地暴雨。

(2)7月4—15日(上游第一段集中降雨期)

随着副热带高压进一步加强西伸,主要降雨集中在长江上游及汉江上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基本无雨。在此期间,金沙江、嘉陵江、岷江、汉江上中游,交替反复出现大范围中到大雨,间有局地暴雨或大暴雨,其中以5日的暴雨范围最大、强度也最大,最大日暴雨出现在岷江新桥站(222 mm,5日)。

(3)7月16—31日(中下游第二段梅雨期)

从7月16日开始,随着副热带高压的南退,一条东西向的雨带又重新回到了长江中下游干流及江南地区,直到7月31日。根据天气形势的演变特点,气象上称为“二度梅”。7月16—31日,乌江、沅江、澧水、武汉市、鄂东北和鄱阳湖水系的信江、乐安江、抚河、修水等地相继出现大暴雨,这段时期累积降雨量超过300 mm的范围超17万km2,400 mm以上超6万km2,并有3个大于500 mm的雨区。三个区域的中心以沉江的水田站1001 mm为最大,其次为乐安江的三都站881 mm、潦河的叶家站618 mm。

在此期间,16日雨区明显地向东扩展,暴雨区也向长江中下游转移,澧水、清江、鄂东北开始出现暴雨带,最大日暴雨出现在澧水桑植站(124 mm)。17日暴雨带东移南压至两湖水系北部地区,最大日暴雨出现在乐安江婺源站(129 mm),饶河景德镇站次之(125 mm)。18日雨区维持,但雨强减弱,暴雨区只有饶河、信江上游一块。19日雨区维持,但暴雨区转移到岷沱江和涪江,最大日暴雨出现在沱江自贡站(163 mm)。20日,暴雨区范围扩大,形成一条沿上游干流、嘉陵江、乌江、三峡、清江、澧水至鄱阳湖的东西向的强降雨带,最大日暴雨出现在沅江水田站(214 mm),乐安江三都站次之(213 mm),嘉陵江二龙站再次之(205 mm)。21日雨带维持,中心区强度又有加大,最大日暴雨出现在沅江水田站(339 mm),澧水红花站次之(253 mm),乌江思南站再次之(233 mm)。22日雨带维持,暴雨区笼罩面积达132800 km2,为此过程中最大的一天,最大日暴雨出现在澧水溪口站(270 mm)。23 日雨带维持,暴雨区收缩到两湖水系,最大日暴雨出现在乐安江海口站(290 mm),乐安江饶二墩站(232 mm)次之。24日雨区维持在两湖地区,但强度明显减弱,最大日暴雨出现在湘江沩山站(103 mm)。25日暴雨区再收缩到修水、赣江、饶河和湘江,最大日暴雨出现在修水柘林站(215 mm),高沙站次之(168 mm)。26日,两湖水系有降雨维持,强度剧减。27日暴雨区主要在沅江、澧水、汉江、嘉陵江、上干区,有局地暴雨,最大日暴雨出现在沅江水田站(212 mm),汉江大竹河站次之(151 mm)。28日,暴雨区主要在修水、陆水、洞庭湖区、沅江,最大日暴雨出现在陆水崇阳站(161 mm)。29日在沅江、资水、湘江、宜汉区间、陆水、修水到赣江形成大片暴雨区,最大日暴雨出现在陆水蒲圻站(148 mm)。30日,暴雨区收缩到饶河、信江、湘江澧水、宜汉区间的部分地区,强度下降,最大日暴雨出现在湘江螺岭桥站(215 mm)。31日,雨区维持,强度进一步减弱,暴雨仅在少数站上发生。

(4) 8月1—29日(上游第二段集中降雨期)

8月1—15日,岷江、乌江、清江、三峡区间、汉江中下游先后出现暴雨,主要降雨区集中在三峡以上地区及汉江流域。16—18日雨区发展到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区。19—25日雨区又回到嘉陵江、岷江流域及汉江流域,26—29日雨区再度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区。大于300 mm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三峡万县—宜昌区间、清江流坡、乌江下游、沅江、澧水上游、汉江中下游及嘉陵江、岷江流域的部分地区,其中500 mm以上的地区在沅江、澧水上游及清江的部分地区,以澧水的五道水869 mm为最大。

在此期间,8月1—7日主要雨区在宜昌以上。1日岷沱江下游为主要暴雨区,乌江、清江也有小片暴雨区,最大日暴雨出现在岷江高场站(167 mm)。2日,形成了一条东北西南向强降带,主要县雨区在乌江、清江、澧水、鄂东北及汉江中下游,最大日暴雨出现在乌江余庆站(160 mm),汉江客店坡站次之(139 mm),清江金果坪站再次之(125 mm)。3月,雨区维持。暴雨区收缩到清江和澧水上游,汉江上个别站有暴雨,最大日暴雨出现在清江金果坪站(108 mm),澧水鹤峰站次之(107 mm)。4日雨区维持,单站出现暴雨,最大日暴雨出现在渠江毛坝站(139 mm)。5日暴雨区笼罩在三峡和清江,最大日暴雨出现在清江建始站(139 mm),大宁河尖山站次之(111 mm)。6日,雨区维持,暴雨区扩展到鄂东北、汉江中下游、三峡、清江至上干区间一带,强度加大,最大日暴雨出现在汉江客店坡站(197 mm)。7日,雨区急剧收缩,在鄂东北、清江一带维持,少数站有暴雨,最大日暴雨出现在府澴河安陆站(144 mm)。8—13日,嘉岷、长上干、三峡、清江、汉江交替出现强降雨,但除11日外,一般暴雨和大暴雨的范围不太大,几天中最大日暴雨出现在三峡区间南门站(209 mm,11日)。14日,暴雨中心位于三峡、汉江唐白河、汉江和嘉陵江上游地区,最大日暴雨出现在唐白河唐河站(141 mm),郭滩站次之(137 mm)。15日,强降雨带为东北西南向,覆盖着沅江、澧水、清江、三峡、汉江中下游、鄂东北,暴雨区范围明显扩大,最大日暴雨出现在沅江水田站(268 mm)。16日,暴雨区集中到沅江、澧水和清江,强度略有减小,最大日暴雨出现在沅江松桃站(125 mm)。17、18日,雨区维持在三峡、清江、乌江、汉江、两湖地区,但降雨强度减弱为中到大雨,局地有暴雨。19日,嘉陵江、岷江流域的降雨强度突增,形成大范围的暴雨区,其他地区仅有小雨,最大日暴雨出现在涪江北川站(256 mm),都坝站次之(200 mm)。20日,暴雨区移至嘉陵江流域上游和汉江石泉以上地区,最大日暴雨出现在涪江太平站(291 mm)。21日,雨区大大收缩,强度锐减。22—25日,主要降雨在嘉陵江、岷江流域及汉江流域部分地区,强度一般为中等,仅有局地性暴雨。26日,雨区范围扩大,除乌江及两湖南部无雨外,其他处均有降雨,但强度不大,局地性暴雨出现在嘉陵江上,最大日暴雨出现在渠江华莹站和涪江广福站(同为111 mm)。27—28日,主要降雨维持在中上游干流及以南地区,强度中等。29日,降雨范围缩小,强度下降,过程性降雨趋于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