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应星(1587—约1666),中国明末著名科学家,字长庚,汉族,奉新(今属江西)人。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举于乡。崇祯七年(1634年)任江西分宜教谕,崇祯十一年(1638年)为福建汀州府推官,崇祯十四年(1641年)为南京亳州知州。明亡后弃官回乡。他在江西分宜教谕任内著成《天工开物》一书。宋应星一生著述很多,由于他的作品多因强烈的反清思想而为清统治者所不容,故大部分作品已散失。现在保留下来的仅有《天工开物》《野议》《思怜诗》《论气》和《谈天》等。

《天工开物》初刊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1637 年4月由宋应星的友人涂绍煃(字伯聚,1582—1645)资助刊刻于南昌府,故此本称为“涂本”。涂本《天工开物》向来稀见,中国境内现传本原由浙江宁波蔡琴荪的“墨海楼”珍藏,长期不为人们所知,清末时藏书归同乡李植本的“萱荫楼”。1951 年夏,李植本后人李庆城先生将全部珍藏书籍捐献给国家,其中包括涂本《天工开物》,后转由北京图书馆善本特藏部收藏。1959 年,依此本出版了三册线装影印本,印以竹纸,从此国内外人士才有机会得见此书原貌。

《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大约17世纪末,《天工开物》就传到了日本,日本学术界对它的引用一直没有间断过,1771年,出版了最早的汉籍和刻本—“菅生堂本”或简称“菅本”,之后又刻印了多种版本。

19世纪30年代,有人把它摘译成了法文之后,不同文版的摘译本便在欧洲流行开来,对欧洲的社会生产和科学研究都产生过许多重要的影响。

《天工开物》已经成为世界科学经典著作在各国流传,并受到高度评价。法国的儒莲把《天工开物》称为“技术百科全书”,英国的达尔文称之为“权威著作”,日本学者三枝博音称此书是“中国有代表性的技术书”;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把宋应星誉为“中国的阿格里科拉”[1]和“中国的狄德罗”[2]

《天工开物》被后世研究中国古代传统手工技艺的学者奉为经典之作。长期以来,由于这部书内容涉及面很广,且所记述的不少传统手工技艺当今已不多见,故而当代的读者,特别是少儿读者,很难全面深入地理解书中的丰富内容。因此,写一本普及性的书籍来精要介绍《天工开物》,对于这部经典著作的传承、对于当代人全面客观地认知中国古代传统技艺,是很有必要的。

本书的作者李劲松先生,长期以来关注并参与中国传统技艺的研究工作,在研究文献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勤于田野调查,注重史学研究的多重证据,因而对《天工开物》的理解颇有独到之处。在书中,不仅有对古文字的白话加工处理,更有实地考察的案例佐证,对古人记载的传统技艺描述得生动、到位,大量的第一手图文资料对少儿读者了解和认识传统技艺大有裨益。

经典流传,文脉永昌。接力出版社“少儿万有经典文库”的选题和策划很有创意,选定《天工开物》编写成让少儿读者走进经典的优质读本也很有意义。这部启迪过万千读者的著作,对于孩子们逐步确立文化自觉,将会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

科学史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2018年7月


[1] 格奥尔格乌斯·阿格里科拉(拉丁文Georgius Agricola,原名Georg Pawer),德国学者和科学家,被誉为“矿物学之父”。1494年3月24日生于萨克森的格劳豪,1555年11月21日卒于开姆尼茨。1556年,阿格里科拉的遗作《论矿冶》(De re metallica,后边整理为《矿冶全书》)出版,这部著作被誉为西方矿物学的开山之作,这本书大体上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冶金成就,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2] 德尼·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1784),生于郎格勒,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和作家。他最大的成就是主编《百科全书, 或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通常称为《百科全书》), 被视为现代百科全书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