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流通货币—银
2025年09月26日
古代流通货币—银
银矿的开采
中国古代,浙江、福建、江西、湖南、贵州、河南、四川、甘肃等地,都分布着优良的银矿;但是,这八个省合起来的产银总量还比不上云南省的一半。云南的银矿,以楚雄、永昌和大理三个地方储量最为丰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白银是流通的货币,因此需求量很大。
古人找矿的经验是:凡是石洞里蕴藏有银矿的,在山上面就会出现一堆堆带有微褐色的小石头,分成若干个支脉。采矿的人根据这一特点来找银矿矿脉。银矿石中,能炼出银的矿石叫礁,其中细碎的叫砂,其表面分布呈树枝状的叫作矿(指辉银矿),外面包裹着的石块叫作围岩。
炼银
银矿砂品质高的每斗可以炼出纯银六七两,中等的矿砂可以炼出纯银三四两,最差的只能炼出纯银一二两(那些特别光亮的礁砂,反倒由于里面的精华泄漏太多,最终得到的纯银反而偏少)。
炼银的炉子是用土筑成的,土墩高约1.7米,炉子底下铺上瓷片和炭灰之类的东西,每个炉子可容纳含银矿石2石。用栗木炭200斤,在矿石周围叠架起来。靠近炉旁还要砌一道砖墙用来隔热。风箱安装在墙背后,由两三个人拉动鼓风。火力够了,炉里的矿石就会熔化成团,这时的银还混在铅里而没有被分离出来。
银矿石熔成团后约有100斤。冷却后取出,放入分金炉(又名虾蟆炉)里,用松木炭围住熔团,透过一个小门辨别火候。可以用风箱或扇子鼓风,达到一定的温度时,熔团会重新熔化,铅就沉到炉底。要不断用柳枝从门缝中插进去燃烧,等铅全部被氧化成氧化铅,便提炼出纯银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