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运的重要工具—漕舫

漕运的重要工具—漕舫

漕舫的构造

古代的国都是军队与百姓聚居的地区,全国各地都要利用水运来为它供应物资,这就是漕运。元朝定都北京,当时由南方到北方的航道,一条是从苏州的刘家港出发,一条是从海门县的黄连沙出发,都沿海路直达天津,用的是遮洋船,一直到明朝的永乐年间都是这样。后来因为海洋中风浪太大,危险过多,就改为内河航运了,也就是漕运。

当时苏州府的布政使陈某,首先提倡制造平底的浅船,也就是后来的运粮船。这种船的构造形象地说,船底相当于房屋的地面,船身的作用相当于它的墙壁,上面是用阴阳竹盖的屋顶。船的首尾各有一根横穿两边船枋的大横木,称为“伏狮”,船头的伏狮相当于房屋的前门,船尾的伏狮为寝室。

船上桅杆就像一张弩的弩身,船帆和附带的帆索就像弩的翼;船桨的作用相当于拉车的马;拉船用的纤绳相当于走路穿的鞋子;那些系住铁锚的粗缆以及绑紧全船的绳索,则像鹰和雕那些猛禽的筋骨;船头大桨的作用是开路先锋,船尾的舵则是指挥航行的主帅;如果要安营扎寨,就一定要使用锚了。

风正一帆悬

风帆大多是用破开的竹片编织的,用绳子编竹片,逐块折叠,以备悬挂。风帆顶上的一叶所受的风力相当于底下的三叶受力之和。将风帆调节顺当,顺风时将帆扬到最大限度,船借着风力会行驶得快如奔马。但是如果风力不断增大,就要逐渐减少张开的帆叶。风力很猛烈时,只张一两叶帆也就足够了。

借横向吹来的风行船,叫抢风。如果顺水行船,就将帆升起,按“之”字形航线行船。如在平静不动的湖水中行船,亦可借水力、风力缓缓相抵而行。如果是逆水行舟,又遇横风,就寸步难行了。

见风使舵

船跟着水流走就如同草随着风儿摆动一样,所以要用舵来挡水,使水不按原来的方向流动,从而保证船航行的方向。船舵用一根直木作为舵身,舵上部的操纵杆叫关门棒,下部装上斧形的舵板,就可以拦截水流了。如果想要船头向北,就要将其向南转,反之亦然。

舵板一转就能引起一股水流。由舵板所挡住的水,只流到船头为止,此时船底下的水,好像一股急顺流,所以船头就能自然而然地转到操纵的方向,这真是非常奇妙。舵的下端要与船底齐平。如果舵长了,当船遇到浅水时,船身过去了,船尾的舵却容易被卡住;如果遇到大风,造成的阻力就更大了。如果舵比船底短,则转动力小,船就不能及时调整方向了。

铁锚沉水以系舟

铁锚的作用是沉入水底而将船稳定住。一只运粮船上共有五六个锚,其中最大的锚叫作看家锚,重500斤左右。其余的锚在船头上的有两个,在船尾部的也有两个。船在航行时如果遇到逆风,既不能前进又不能靠岸时,就要把锚沉入水底。情况十分危急时,便要抛下看家锚,系住看家锚的绳索叫“本身”,就是命根的意思,可见其重要性。同一航向航行的船只,如果前面的船受阻了,自己的船会顺势急冲向前而有互相撞伤的危险时,就要赶快抛船尾的梢锚拖住船只,将速度减下来。

船上用的绳索

船上所用的帆索是用大麻(也叫火麻子)纤维纠绞而成的,直径4厘米左右的粗绳索,即便系住万斤以上的东西也不会断。系锚的那种锚缆,则是用竹片削成的青篾条做的,这些蔑条要先放在锅里煮后再进行纠绞。拉船的纤缆也是用煮过的篾条绞编成的。

竹的特性是纵向拉力强,一条竹篾可以承受极大的拉力。经三峡而进入四川的上水船,往往不用纠绞的纤缆,而只是直接把竹子破成1寸多宽的整条竹片,互相连接起来,叫作火杖。这是因为沿岸的崖石锋利得像刀刃一样,竹篾条制成的纤缆容易损坏。

船只的用料

船只所用的木料也很有讲究,桅杆要选用匀称笔直的杉木。船上的梁和构成船身的长木材都要选用楠木、槠木、樟木、榆木或者槐木来做,樟木不能用春夏两季砍伐的,否则时间长了会被虫蛀。舵杆要使用榆木、榔木或槠木,关门棒则要用椆木或榔木。船桨要用杉木、桧木或楸木。船底和甲板用什么木料都可以。

填充船板间的缝隙,要将捣碎了的白麻絮结成麻筋,用钝凿把麻筋塞进缝隙里,然后再用筛得很细的石灰和桐油搅拌成团,填充船缝。浙江温州、台湾、福建及两广等地都用贝壳灰来代替石灰。

到了清末,漕运停止了,漕舫也就此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