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竹纸
杀青见白,蒸煮成泥
用竹纤维造的纸叫作竹纸,主要是南方制造,其中福建省最多。将要生枝叶的嫩竹是造纸的上等材料,每年快到芒种时,便可上山砍竹。把嫩竹截成1.5—2米长的一段,就地开一口山塘,灌水浸沤竹料。为了避免塘水干涸,用竹制导管引水不断注入塘内。
浸到100天以上,把竹子取出再用木棒敲打,最后洗掉粗壳与青皮,这一步骤就叫作“杀青”。这时候的竹纤维的形状就像苎(zhù)麻一样,用上好的石灰调成灰浆,与竹料混拌,放入楻桶,蒸煮8天。煮竹子的锅,直径约1.5米,用黏土调石灰封固锅的边沿。停止加热一天后,揭开楻桶,取出竹料,放到清水塘里漂洗干净。漂塘底部和四周都要用木板合缝砌好以防止沾染泥污。
竹料洗净之后,用柴灰水浸透,再放入锅内按平,铺1寸左右厚的稻草灰。加水煮沸后,把竹料移入另一桶中,继续用柴灰水淋洗。冷却以后,煮沸再淋洗。这样经过10多天,竹料自然蒸烂。取出后放入臼内舂成泥状(山区都有水碓),倒入抄纸槽内。
荡料入帘,竹浆成纸
抄纸槽像个方斗,槽的大小根据抄纸帘的尺寸而定,而抄纸帘的尺寸又视纸张大小来定。抄纸槽内放置清水,水面高出竹浆10厘米左右,加入“纸药”水,这样纸干后便会很洁白。纸药是用阳桃藤枝条浸出的汁液,是纸浆的悬浮剂。
抄纸帘是用刮磨得极其细的竹丝编成的,展开时下面有木框托住。两只手拿着抄纸帘放进水中,将竹纤维荡起并抄入帘中。纸的厚薄可以由人的手法来调控、掌握:轻荡则薄,重荡则厚。提起抄纸帘,水便从帘眼流回抄纸槽;然后翻转纸帘,让纸落到木板上,叠积成千上万张。
烘焙纸张
等到数目够了时,就压上一块木板,捆上绳子,并插进棍子绞紧,用类似榨酒的方法把水分压干,然后用小铜镊把纸逐张揭起,烘干。
烘焙纸张时,先用土砖砌两堵墙形成夹巷,底下用砖砌成火道,夹巷之内盖的砖块每隔几块砖就留出一个孔位。火在巷头的炉口燃烧,热气从留空的孔中蹿出充满整个夹巷,等到夹巷外壁的砖都烧热时,就把湿纸逐张贴上去烘干,然后揭下来放成一沓。
还有火纸与粗纸,前面的工序都一样,只是脱帘之后不必再行烘焙,压干水分后放在阳光底下晒干就可以了。火纸主要用于祭拜神佛或祖先,也供人日常所用。其中最粗糙的厚纸叫包裹纸,是用竹麻和隔年晚稻的稻草制成的。
回收利用的“还魂纸”
明代有一种宽幅的纸,叫大四连,是当时较被看重的书写纸。废弃后,废纸可以洗去朱墨、污秽,浸烂之后可入抄纸槽再造,节省了浸竹和煮竹等工序,依然成纸,损耗不多。南方竹子数量多而且价钱低廉,也就用不着这样做。北方即使是寸条片角的纸丢在地上,也要随手拾起来再造,这种纸被称为“还魂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