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的铸造

钱币的铸造

将铜铸造成钱币,是为了方便民众贸易往来。铜钱的一面印有“××(年号或国号)通宝(或元宝)”四个字,由工部下属的一个部门主管这项工作。通行的铜钱10文抵得上白银1分的价值。

铸造10斤铜钱,大约需要六七斤红铜和三四斤锌。铸钱时用来熔化铜的坩埚,是用最细的泥粉和木炭粉混合后制成的。冶炼时,先把铜放进熔铜坩埚中熔化,再加入锌,鼓风使它们熔合之后,倾注入模子。

明清铜钱(正背面)
上排左起:洪武通宝、西王赏功、天启通宝
中排左起:顺治通宝、雍正通宝、咸丰元宝
下排左起:光绪元宝(四川省造当三十)、大清铜币、光绪元宝(安徽省造)

铸钱的模子,是用4根木条做成空框,用非常细的泥粉和木炭粉混合后填实空框,上面还要撒上少量的杉木或柳木炭灰,有时还用松香和菜籽油混合燃烧的烟来熏模。然后把100枚用锡雕成的母钱(钱模)按有字的正面或者按无字的背面铺排在框面上,又用一个如上述方法填实泥粉和木炭粉的木框合盖在一起,就构成了钱的底、面两框模。接着,把它翻转过来,揭开前框,全部母钱就脱落在后框上面了。再用另一个填实了的木框合盖在后框上,照样翻转,就这样反复做成十几套框模,最后把它们叠合在一起,用绳索捆绑固定。

木框的边缘上原来留有灌注铜液的口子,铸工用鹰嘴钳把熔铜坩埚从炉里提出来,另一个人用钳托着坩埚的底部,共同把铜熔液注入模子中。冷却之后,解下绳索,打开框模。这时,密密麻麻的铜钱就像累累果实结在树枝上一样呈现在眼前。因为模中原来的铜水通路也已经凝结成树枝状的铜条网络了,所以要把它夹出来将钱逐个摘下,以便于磨锉加工。先锉铜钱的边沿,方法是用竹条或木条穿上几百个铜钱一起锉,然后逐个锉平铜钱表面不规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