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粒皆辛苦—谷物的加工技术
宋应星在《粹精》一章介绍了稻、麦、黍、稷、粟、粱、麻、菽的加工方法。他认为,有关粮食作物加工方法的发明创造,是中国先民超凡才智的结晶。当然,加工的过程贯穿着辛勤的劳作。
稻子变大米
家家打稻趁霜晴
稻子收割之后,就要进行脱粒,也就是要使稻谷从稻秆上脱落下来。脱粒的方法中,用手握稻秆摔打来脱粒的约占一半,把稻子铺在晒场上,用牲口拉石磙进行脱粒的也占一半。
稻子收获时节,如果遇上多雨少晴的天气,稻田和稻谷都很潮湿,不能把稻子运到晒场上去脱粒时,就用木桶在田间就地脱粒。如果遇上晴天稻子也很干,使用石板脱粒也很方便。
用牲口拉石磙在晒场上轧稻谷,要比手工摔打省力六七成。南方种植水稻较多的人家,大部分稻谷是用畜力脱粒。
吹走“坏家伙”
即便是最好的稻谷,其中也会有不饱满、不能吃的秕(bǐ)谷。去掉秕谷的方法,南方都用风车吹去。北方多用扬的方法,总的来说不如用风车方便。
给稻谷“脱衣服”
传统的稻谷加工分两步。把稻谷去掉谷壳用的是砻(lóng),去掉糠(kāng)皮用的是舂(chōng)。
砻有两种,一种是用木头做的,叫作木砻,用木砻加工,即便是不太干燥的稻谷也不会被磨碎,通常量大的稻谷都要用木砻加工。另一种是土砻,是用竹子制成的。如果稻谷稍微潮湿一点儿,在土砻中就会被磨碎,老百姓吃的米都是用土砻加工的。
稻谷用砻磨过以后,要用风车吹去糠秕,然后放到石臼(jiù)里舂,臼也有两种。大臼能容30公斤稻谷,小臼的容量约为大臼的一半。舂过以后糠皮都变成了粉,叫作细糠,可以用来喂猪狗。细糠被风车吹净后,留下的就是加工出来的大米了。
省时省力的新技术
水碓(duì)是山区住在河边的人创造的。用它来加工稻谷,要比人工省力九成,如果用水碓来舂,同时还能起到砻的作用,因此人们都乐意使用水碓。利用水力带动水碓和利用筒车浇水灌田是同样的方法。设臼的多少没有一定的限制,如果流水量小而地方狭窄,就设置两三个臼。如果流水量大而地方又宽敞,那么并排设置10个臼也不成问题。
碾子的碾盘和碾磙子都是用石头做的。用牛犊或马驹来拉碾磙子都可以。一头牛干一天的劳动量,相当于五个人一天的劳动量,但是要碾的稻谷必须是晒得很干燥的,如果稍微潮湿一点儿,米就细碎了。干燥的稻谷用碾子加工时也可以不用砻。
从小麦到面粉
稻谷的精华部分是舂过多次的稻米,小麦的精粹部分就是反复罗过多次的小麦面。小麦的脱粒、去掉秕麦的加工工序和稻子相同。小麦扬过后,用水淘洗,将灰尘污垢完全洗干净,再晒干,然后入磨。好的小麦每石(60公斤)可磨得面粉50公斤,差一点的面粉所得要减少三分之一。
磨的大小没有一定的规格,大的磨要用肥壮有力的牛来拉。牛拉磨时要用桐壳遮住牛的眼睛,否则牛就会转晕。牛的身上要系上一只桶用来盛装牛的排泄物,否则就会把面弄脏了。小一点的磨用驴来拉,重量相对较轻些。再小一点的磨则只需人来推。
一头壮牛一天能磨120公斤麦子,一头驴一天只能磨60公斤,强壮的人一天只能磨10多公斤。如果用水磨的话,效率比牛拉磨要高出三倍。
南方用磨把麸皮一起磨碎,每石得面粉50公斤;北方则要把麸皮分开,所以每石磨出的面粉只有40公斤。因此,北方面粉的价格要比南方贵20%。但是北方从麸皮中还可以提取面筋和小粉(小麦麸洗制面筋后澄淀的淀粉),这样一来,得到的收益就更多了。大麦一般是舂掉外皮后用来煮成饭而食用的,把大麦磨成面粉的不到十分之一。荞麦则是先用杵棒稍微舂一下,捣掉外皮,然后再舂或磨成面来吃。这些粮食与小麦相比,精粗贵贱也就差得太远啦!
小米、芝麻、豆子的加工方法
谷子收割后,扬净得到实粒,舂后得到小米,磨后得到小米粉。扬净工序除去风扬、车扇两种方法外,还有一种簸法。用篾(miè)条编成圆盘形簸箕,把谷子铺在上面,均匀地扬簸。轻的扬到前面,从箕口飘落;重的留在后面,就是饱满的实粒了。谷子加工用的舂、磨、扬、播等工具,和加工稻子的工具差不多。
芝麻收割后,在烈日下晒干,扎成小把,然后两手各拿一把相互拍打,芝麻壳就会裂开,芝麻粒也就脱落了,下面用席子承接。芝麻筛和小米筛的形状相同,但筛眼比米筛密五倍。芝麻粒从筛眼中落下,叶屑和碎片等杂物留在筛上抛掉。
豆类收获后,量少的用连枷脱粒,如果量多,省力的办法仍然是铺在晒场上,在烈日下晒干,用牛拉石磙来脱粒。打豆的连枷,是用竹竿或木杆作柄,柄的前端钻个圆孔,拴上一根长约1米的木棒。把豆铺在晒场上,手执枷柄甩打。豆子打落后,用风车吹去荚叶,再筛过,就可得到饱满的豆粒入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