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用至今的古老水上运输工具
皮筏古称革船,为撒拉族、回族、东乡族、保安族、土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水上运输工具,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的黄河沿岸,按制作原料可分为羊皮筏和牛皮筏。羊皮筏多用山羊皮制成。制作时需要很高的宰剥技巧,从羊颈部开口,将整张皮剥下来,不能划破。脱毛后,吹气使皮胎膨胀,灌入少量清油、食盐和水,然后把头尾和四肢扎紧。经过晾晒的皮胎黄褐透明。用麻绳将水曲柳木条捆成方形木框,横向绑上数根木条,把一个个皮胎依次扎在木条下,皮筏子就制成了。牛皮筏的制作与羊皮筏大体相同。使用时皮囊在下,木排在上。可乘人,可载货。
皮筏子制作简单,结实耐用,自重轻,吃水浅,不怕搁浅触礁,操作灵活方便。大筏可载二十余人,小筏能载七八人。渡河时,乘客蹲坐于筏中间,水手三四人分站首尾,合力挥桨划水,呼号鼓劲,顺流抵达对岸。

兰州黄河边的羊皮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