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的发明与应用

车的发明与应用

从驰骋沙场到街头巷尾

车是人类交通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发明,它不仅为人们运输、出行提供了方便,更扩大了地区间的商贸、文化交往。在中国,车的发明可以追溯到夏禹时期。相传,奚仲乃黄帝曾孙帝喾(kù)的后裔,奚仲的父亲是番禺,番禺发明了船,被后人尊为船神。奚仲发明了马车,被后人奉为车神。

车利于平地运行,战国时代,诸侯各国交战时必用车,因此有“千乘之国”“万乘之国”的说法。秦代以后,战车的使用便日益减少了,南方水战用船,陆战用步兵、骑兵,而北方作战多用铁骑。战车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车也主要应用于载物、乘坐了。

甘肃省马家塬遗址内的义渠戎人礼仪车复原品,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辆豪车”。说明当地义渠戎人不仅在草原上能征善战,还掌握了先进的手工业制造技术

飞蓬的启示

轮是车的关键部分。早期,中国先民已经会利用圆木负载重物滚动,节省人力,后来演变为早期的车轮。传说,车轮的构想是受到蓬草的启发。蓬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花中心为黄色,周围呈伞状分布,果实有毛,植株粗壮,但根部却不发达,秋冬干枯之时,遇强风易被连根拔起,在地上滚动,故称为“飞蓬”或“转蓬”。

至于这位受到飞蓬启发的圣人是何许人,有人说是黄帝,有人说是奚仲。一般人们认为,黄帝发明了车的雏形,而奚仲对车进行了改造,并以马作为牵引动力,创造了中国第一辆双轮马车。

车轮又叫辕,是由轴承(毂,gǔ)、辐条、内缘(辐)与轮圈(辋,wǎng)四个部分组成的。车轮中心装轴的圆木叫毂(俗称车脑),周长约50厘米,是中穿车轴、外接辐条的部件。辐条共有30根,它的内端连接毂,外端连接轮的内缘—辐,紧顶住辋,也是圆形的。辋外边就是整个轮的最外周,叫轮辕。

常见的四轮大车

骡马车有四个轮子的,也有双轮的,车上承载的支架都是从轴那里连接上去的。四轮的骡车,前两轮和后两轮各有一根横轴,在轴上竖立的短柱上面架设纵梁,纵梁上承载车厢。停车后,从车上卸下车厢时,车身端平,就会像房屋那样安稳。大车收车时,一般都把几个部件拆散收藏。要用车时先装两轴,然后依次装车架、车厢。轼(车厢前供人倚靠的横木)、衡(车辕头上的横木)、轸(zhěn,车厢底部四面的横木)、轭(è,套在拉车牲畜脖子上的曲木)等部件都是从轴上安装起来的。

造车的木料,要选用长的做车轴,短的做毂,以槐木、枣木、檀木和榆木(用榔榆)为上等材料。但是黄檀木摩擦久了会发热,因而不太适宜做这些东西,有些细心的人就选用两手才能合抱的枣木或者槐木来做,那当然是再好不过了。轸、衡、车厢及轭等其他部件,则是用什么木都可以。此外,山西盛行用牛车运载粮草,到了路窄的地方,就在牛颈上系个大铃铛,名曰“报君知”,正如一般骡马车的牲口也都系铃铛一样。

独轮车

独轮车由一个轮子、车架和支架组成。它可在狭窄、崎岖的道路上推行,且可由一人独自操作;同时,制造独轮车成本较低,经济适用。因此,这种车的使用非常普遍,特别是在北方农村,几乎家家都有一辆,又称小车、手推车、单轱辘车。

北方有一种独轮车,驴子在前面拉,人在后面推,不耐长期骑马的人常常租用这种车。车的座位上有拱形席篷,可以挡风和遮阳,旅客一定要两边对坐,不然车子就会倾倒。这种车子,北上至陕西的西安和山东的济宁,还可以直达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