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夺天工的技法

巧夺天工的技法

宋应星根据实地考察所得,以景德镇等地窑场为例,详细介绍了烧造瓷器的一般性工艺流程和操作技法。

瓷土有讲究

过去,人们将制瓷用的白色黏土叫白土,陶坊用它来制造出精美的瓷器。我国只有几个地方出产这种白土:北方有河北定县、甘肃华亭、山西平定及河南禹县,南方有福建德化(土出自永定县,窑却在福建德化)、江西婺(wù)源和安徽祁门。其他地方出的白土,拿来造瓷坯不够黏,但可以用来粉刷墙壁。

自古以来,景德镇都是烧制瓷器的名都,但当地却不出产白土。白土出自江西婺源和安徽祁门两地的山上:其中的一座名叫高梁山,出粳米土,土质坚硬;另一座名叫开化山,出糯米土,土质黏软。只有将两种白土混合,才能做成瓷器。将这两种白土分别塑成方块,用小船运到景德镇。

造瓷器的人取等量的两种瓷土放入臼内,舂一天,然后放入缸内用水澄清。浮在上面的是细料,把它倒入另一口缸中,下沉的则是粗料。细料缸中再倒出上浮的部分便是最细料,沉底的是中料。澄过的料,分别倒入窑边用砖砌成的长方形的塘内,借窑的火力将泥料烘干,再重新加清水调和造瓷坯。

瓷坯

瓷坯有两种。一种叫印器,有方有圆,如瓶、瓮、炉、盒之类,朝廷用的瓷屏风、烛台也属于这一类。先用黄泥制成模印,模具或者左右两半,或上下两截,或是整体模型,将瓷土放入泥模印出瓷坯,再用釉水涂接缝处让两部分合起来,烧出后自然就会完美无缝。

另一种瓷坯叫圆器,包括数不胜数的大小杯盘之类,都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圆器产量约占了十分之九,而印器只占十分之一。

圆器的制造

制造圆器坯,要先做一辆陶车。用直木一根,埋入地下1米左右固定住。露出地面约66厘米,在上面安装一上一下两个圆盘,用小竹棍拨动盘沿,陶车便会旋转,用檀木刻成一个盔帽放在上盘的正中。

造杯盘没有固定的模式,用双手捧泥放在盔帽上,转动圆盘,用剪净指甲的拇指按住泥底,使瓷泥沿着拇指旋转向上展薄,便可捏塑成杯碗的形状。初学者塑不好没有关系,因为陶泥可以反复使用。技术熟练的人,即使做千万个杯碗,也能像是同一个模子印出来的。

用手指在陶车上旋成泥坯之后,翻过来在盔帽上压印一下,稍晒至还有一点水分时,再压印一次,晒至极干并呈白色,蘸水后带水放在盔帽上用利刀刮两次。瓷坯修好后放在陶车上旋转。接着,在瓷坯上绘画或写字,喷上几口水,然后再上釉。

特殊的花纹

在制造大多数碎器、千钟粟和褐色杯等瓷器时,都不用上青釉料。碎器即碎瓷,表面釉层有装饰性裂纹的瓷器,宋代哥窑创制。制造碎器时,用利刀修整瓷坯后,放在阳光下晒得极热,在清水中蘸一下随即提起,烧成后自然会呈现裂纹。日本收藏家非常珍视我国古代的碎器,不惜重金购买真品。千钟粟指带米粒状花纹的瓷器,千钟粟的花纹是用釉浆快速点染出来的。褐色杯则是用老茶叶煎的水抹在坯上而成的。

景德镇的白瓷釉是用“小港嘴”(景德镇附近)的泥浆和桃竹(阳桃藤)叶的灰调匀而成的,很像澄清的淘米水。泉州德化窑的瓷仙人,是用松毛灰和瓷泥调成浆作为釉料的。瓷器上釉,先要把釉水倒进泥坯里摇荡挂釉,然后再用手指蘸釉涂边,釉水刚好顺着边沿流遍全体。

烧制瓷器

瓷坯经过画彩和上釉之后,装入匣钵。匣钵是用粗泥制成的,一个泥饼托住一件瓷坯,底下空的部分用沙子填实。大件的瓷坯一个匣钵只能装一个,小件的瓷坯一个匣钵可以装十几个。好的匣钵可以烧十几次,差的匣钵用一两次就坏了。

把装满瓷坯的匣钵入窑后,就开始点火烧窑。窑顶有12个圆孔,叫天窗。先从窑门点火烧20小时,火力从下向上攻,然后从天窗丢柴火入窑烧4小时,火力从上往下透。烧24小时火候就足了。瓷器在高温烈火中会软得像棉絮一样,用铁叉取出一个样品来检验火候是否已足。火候足了就应该停止烧窑了。造一个瓷杯,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才能完成,其中许多细节还没有计算在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