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式各样的纺织工具

各式各样的纺织工具

提花机—织机中的战斗机

织机中最为复杂的是提花机,最为复杂的织造技术是提花技术。所谓的提花技术就是一种复杂的信息存储技术。工匠们将图案的操作信息用安装在织机上的各种提花装置“存储”起来,通过存储的操作信息实现循环操作。这很像是今天计算机的编程,编好后,所有的运作都可以重复进行,不必每次重新开始。从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出土的战国织锦来看,很可能在战国时期,中国的提花机和提花丝织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提花机全长约5米,其中高高耸起的部分是花楼(控制提花机上经线起落的部件),中间托着衢(qú)盘(调整经线开口部位的部件),下面垂着衢脚(用来控制经线复位,用水磨光滑的竹棍做成,共有1800根)。在花楼正下方挖一个约60厘米深的坑,用来安放衢脚(如果地底下潮湿,就可以架60厘米高的棚来代替)。

现代提花机(江苏南通博物馆)

提花的织工,坐在花楼的木架子上。花机的末端用杠(经轴)来卷丝,中间用两根叠助木(打纬的摆杆),垂直穿接两根约1.2米长的木棍,木棍尖端分别插入织筘(kòu)的两头。

提花机的形制分为两段,前一段水平安放,自花楼朝向织工的一段,向下倾斜30多厘米,这样叠助木的力量就会大些。如果织包头纱一类的细软织物,就要重新安放不倾斜的花机。在人坐的地方装上两个脚架,这是因为那种织包头纱的丝很细,要防止叠助木的冲力过大。

简洁轻便的腰机

织“杭西”“罗地”等绢,“轻素”等绸,以及“织银条”和“巾帽”等纱时,都不必使用提花机,只用小织机就可以了。织匠用一块熟皮当靠背,操作时全靠腰部和臀部用力,所以又叫腰机。各地织葛、苎麻、棉布时,都用这种织机。织品更加整齐结实而具有光泽。

苗族、黎族、壮族、土家族使用的腰机,机型分为两类:一是以脚固定经轴的足蹬腰机,仍保持原始腰机的面貌;二是以简易木架固定经轴的悬轴腰机,经轴两端常配有棘轮以控制经丝的渐放。土家族打花铺盖的织机前端已演进为木机,布轴却依然挂在腰上,显然是明代腰机的遗存。

黎族女性至高龄仍辛勤操作腰机

结花本

用提花机织造花纹织物离不开花本。花本是把纹样由图纸过渡到织物的桥梁,也是提花操作的依据,它好像一个程序存储器,经线提升的程序全部存储在里面。提花织造时,只要按花本上设置好的次序依次提升,织工便能织出预期的图案。

结花本是一项专门技术,要求非常高,很早的时候便成为一种独立的职业。担任结织花纹工序的工匠,心思最为精细巧妙。无论画师先将什么样的图案在纸上画出,结织花纹工序的工匠都能按照画样仔细量度,精确算计,并用丝线编结出织花的纹样来。织花的纹样张挂在花楼上,即便织工不知道会织出什么花样,只要按照织花的纹样的尺寸、度数,提起衢脚,穿梭织造,图案就会呈现出来了。

以花本存储提花信息、控制线综的方式,开创了用编排好的程序控制经丝运动的先河,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1725年,法国工程师布乔受中国提花机利用花本储存提花信息的启发,巧妙地用“穿孔纸带”取代花本,控制提花编织机的织针运动。大约在1801年,法国工程师杰卡德将提花编织机上的穿孔纸带逐渐换成了穿孔卡,完成了“自动提花编织机”的设计制作。1888年,美籍德国人霍列瑞斯借鉴穿孔卡输入数据的方法,发明了自动数据处理机,这一发明使以前无法想象的分析大量数据成为可能,被认为是现代计算机编程技术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