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的培育
家蚕的驯化
家蚕,又称桑蚕,属鳞翅目蚕蛾科,由野生的桑蚕经过长时间的驯化而成。出土文物表明,在7000多年前,蚕已经引起了我们祖先的关注。而在5000年前,中国就已经开始利用家蚕丝进行丝绸生产,开始了家蚕的驯化。
蚕一生经历卵、幼虫(蚕)、蛹、成虫(蛾)四个阶段。蚕卵孵化出蚁蚕,经过三四次蜕皮,约30天后长成熟蚕,吐丝结茧,同时成蛹,一周后化蛾,钻出茧壳,雌雄交配,产卵后死去。养蚕人一般用纸或布来承接蚕卵,一只雌蛾可产卵200多粒,所产下的蚕卵自然地粘在纸上,一粒一粒均匀铺开。养蚕的人把蚕卵收藏起来,准备第二年用。
改良新蚕种
家蚕的品种很多,其中有化性和眠性的区别。化性是指家蚕在没有人为因素的条件下一年中孵化的次数,而眠性是指家蚕在幼虫阶段的蜕皮次数。《天工开物》中所说的“早、晚二种”蚕,分别指一化性蚕和二化性蚕。
利用杂交优势来培育新蚕种是养蚕技术上的一大创造。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了用一化性的雄蚕和二化性的雌蚕杂交的技术,以此培育出新的优良品种。可见明代的人们已经懂得利用生物遗传特性,采用配种的方法来改良品种。
蚕浴不是给蚕宝宝洗澡
蚕浴指的是对蚕种进行浴种处理,蚕种用浴洗方法处理的,只有嘉兴、湖州两地。湖州多用天然露水、石灰浴蚕,嘉兴则多用盐卤水浴。每张粘有蚕卵的纸,用盐卤水2升,掺水倒入盆中,让纸浮在水面上。每逢腊月十二开始浸浴,至二十四日止,共12天,捞起蚕纸沥干水,用微火烘干,然后珍藏至盒中,不要受潮,待清明时孵化。
经过浴种,那些孱弱的蚕种就会死掉,不会孵出蚕宝宝,可以节省桑叶,这样处理后的蚕吐丝也多。而对于一年中孵化、饲养两次的晚蚕则不需要浴种。
清明节过后3天,蚕卵不必依靠衣被的遮盖来保暖就可以自然地孵出了。蚕室内要注意保暖,喂养初生的蚕宝宝时,要把桑叶切成细条。这一时期要经常腾筐—将蚕挪筐以便清理粪便和残留的桑叶,如果养蚕人懒得腾筐,堆积的残叶和蚕粪太多了,就会变得湿热,有时往往会把蚕给压死。
蚕有纯白、虎斑、纯黑、花纹数种,但是吐的丝都是一样的。
叶料有讲究
桑树在各个地方都可以生长。另外还有三种柘树的叶子,可以弥补桑叶的不足。采摘桑叶,必须用剪刀,这样可以不损伤枝干,桑叶就能够长出好几茬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