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佛学·玄学》简介
《理学·佛学·玄学》这本书是由.汤用彤著创作的,《理学·佛学·玄学》共有104章节
1
前言
九年前,我和乐黛云曾在一篇文章中,对先父汤用彤先生留下的许多遗稿没有整理出来和读者见面一事,感到遗憾。时至今日,让人稍觉欣慰的是,汤先生的部分遗稿已得到整理和出...
2
理学谵言
自海禁大开,群言尨杂,学者沦于圆滑之习,风俗遂陷于嚣躁之域。于是,见不合时宜者恶之,见不同流俗者恶之,见理学先生则尤恶之。自入京师,即遇某理学先生,亦与同侪□□...
3
(1)阐王
姚江儒门之侠也,自来论者,许之者半,非之者亦半。盖其说过奥,精处独到,而流弊亦深,不可以不辨也。阳明点明良知,人人现在,一反观自得,则作圣有方,所谓致良知者,诚...
4
(2)进朱
紫阳之学,继程周之后,致广大尽精微,直可综罗百代,以为学为修身之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其所谓为学之序也,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其所谓修身之...
5
(3)申论
吾国于世界上号称开化最早,文化学术均为本国之产,毫不假外求,即或外力内渐,吾国民亦常以本国之精神使之同化,而理学尤见吾国之特性。宋室以来,人心风俗进退消长,厚薄...
6
理论之功用
美人白来氏近发布一篇之论文,题为《无用之德行》,并序其端,意谓天下事有奇必有偶,有正必有反,意谓道德者,世人之所尊崇者也,实行者世人之所宝贵者也,空言者世人之所...
7
新不朽论
天下无神仙,安有长生术哉?智者知难逃死关而就死,立教曰:君子息焉,小人休焉。曰耻没世而无闻,曰斤斤于身后之名,故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尚焉。三不朽者,为人之精神立...
8
植物之心理
世人恒以为人类有知觉者也,脊椎动物有知觉者也,进而言之则谓动物皆有知觉者也,最下等动物及微生植物亦有知觉者也,此外则皆为无知觉者矣。虽然所谓知觉者何也?依科学义...
9
快乐与痛苦
古今中外恒无宁日也,生存竞争之事烈也,图谋欲望之愿烈也,人心之火烈也,世运之推移磨转而生之热尤烈也。仰而思,思伐人之心志,斫人之体力;俯而视,视夺人之灵魂,驱人...
10
(1)界说
快乐与痛苦心理之产儿也一, 快乐与痛苦相对而非绝对二, 快乐与痛苦为比较的三, 快乐与痛苦相反而实相成四, 快乐与痛苦互相反应五, 快乐与痛苦直接以心理为标准六...
11
(2)种类
夫苦乐之源,因皆根于妄生分别,全由心理上之作用。虽当心理有种种之变动,有种种之接触,吾得而类别之。 快乐与痛苦有广义有狭义。广义者一班众生之所承认,无论水火兵灾...
12
谈助
无道德者不能工文章,无道德之文章,或可期于典雅,而终为靡靡之音;无卓识者不能工文章,无识力之文章,或可眩其华丽,而难免堆砌之讥;无怀抱郁积者不能工文章,无怀抱郁...
13
附录 孤嫠泣(短篇实事)
噫,儿归乎?……噫,儿归乎?……其声凄以厉。时则一老媪倚闾而望,其白发与秋山夕阳相映,益觉作色惨淡,其老眼中发出一种幽光,向田埂上来影直视,影状盖侏儒,而老人则...
14
附录 书评四篇
...
15
(1)《时象》
《时象》(The Signs of Time)为英国哲学家嘉莱尔所著,极力诋当世物质文明之弊,谓当时文化徒重机械,宗教只重形式演说,学会只重声华外观,精神上之组...
16
(2)《市》
《市》(The City)见《论坛》杂志(Forums)去年十一月号,为阿波林氏所作,以短篇小说寓今日都市之情形,其叙市民之贫困工作,于美术于风景,均著笔甚深,...
17
(3)《九十三年》
《九十三年》,是书为法国文豪嚣俄(Victor Hugo)杰作之一。氏以诗著,其所译莎士比亚戏曲,甚知名,然其所作小说,若是书及《孤星泪》等,均脍炙人口,且俱有...
18
(4)《书中宝藏》
《书中宝藏》(Of King's Treasuries)是作为露西根(Ruskin)《悦学篇》中之第一篇,其第二篇为《女教》中言女子之位置,及男女教育之异点,其...
19
附录 说衣食
记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又曰: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故吾人当求学时代,不当以衣食粗恶为耻,尤不当以衣食精美为的。且学生之在学校,视团体不重个人...
20
印度哲学之起源
印度最古典籍首推《黎俱吠陀》。《吠陀》所载多为雅利安民族颂神歌曲。雅利安种来自北方。(确实地点尚在讨论。旧说指为帕米尔,近则考为奥匈捷克国境。)其入居印度五河流...
21
(一)
世界各宗教,类皆自多元趋于一元。太古之人,信精灵妖鬼之实有,于是驱役灵鬼之方繁兴,其方法寄于人者谓之巫觋;其方法托于物者谓之桃符;其于祭祀,皆以其所持,求其所欲...
22
(二)
印度阶级之制,不悉始于何时,《吠陀》时代,阶级是否已存在,尤为聚讼之点。顾阶级之原则,实不但《吠陀》初期有之,且恐远溯可及雅利安人侵入印度以前。盖民人既信鬼神,...
23
(三)
印度哲学各宗,盖亦不仅在革《吠陀》神教之败坏,亦且受灵魂人我学说之影响,依宗教进化程序言之,灵魂为神祇信仰之先导、世界各国之所同有。雅利安持有鬼之论,不知始于何...
24
(四)
业报轮回之说,虽为印度著名学说,而其成立甚晚。在《黎俱吠陀》中,已有报应不死之说,而无依业报以定轮回之想。当时思想,以人之生命为神所授与,死则躯壳归于土,常人之...
25
(五)
印度哲理之起源,当首推此四因,(一)因《吠陀》神之式微,而有宇宙本体之讨论;(二)因婆罗门之德重形式,失精神,而有苦行绝世之反动;(三)因灵魂之研究,而有神我人...
26
读慧皎《高僧传》札记
...
27
(1)慧皎所据史料
梁释慧皎《高僧传·自序》于批评前人所作僧传十余家后,自谓尝以暇日,遇览群作,辄搜检杂录数十余家、及晋宋齐梁春秋书史、秦赵燕凉荒朝伪历、地理杂篇、孤文片记,并博谘...
28
竺法护卒于何地何年
竺昙摩罗刹、(法护)传、谓晋惠西奔,关中扰乱,百姓流移,护与门徒避地东下,至渑池,遘疾而卒。此均据《佑录》原文。而疑未详校。兹就《祐录》所载《护译经序》及《后记...
29
(3)僧伽提婆之毗昙学
《昙摩难提传》谓难提译中增一二阿含,并先所出毗昙心、三法度等。而《僧伽提婆传》,谓难提出毗昙广说三法度等。查难提译中增一二阿含。可以道安作增一阿舍序》证之,非误...
30
(4)鸠摩罗什年表
《鸠摩罗什传》曰:什以秦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卒于长安,是岁晋义熙五年也。又曰:什死年月,诸记不同,或元弘始七年,或云十一。寻七与十一字,或讹误。而《译经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