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支道林“即色义”
向郭说逍遥在全性安分,即完全自得,安己之分,须不舍己从人,而同时又不强人从己,然此论亦有许多困难。在政治上,郭象说内圣者必须外王,然外王者治人,而郭说圣人治天下在顺而不助,此是消极也。但政治似乎总有积极意义,圣人不但自通,且能使万物均于自得。若谓大通同得为逍遥,则仅仅自得似非逍遥。支道林乃修正向郭之说,惟“至足”为逍遥,而“自足”则非,故曰:“夫圣人也,览通群妙,凝神玄冥,灵虚响应,感通无方。”圣人智慧具足,故能览通群妙;其体虚寂,故能感应无方。我物皆备于我,我与天地合德,故为至足,故“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若限于一方,只是自足,只能称为“自了汉”。支道林之说,为向郭逍遥说之修正,只说无待之逍遥。
支道林之说,就神方面说,说逍遥义;而就色方面说,说即色义。其《即色论》中说:
吾以为,即色是空,非色灭空,此斯言至矣。何者,夫色之性,色不自色,虽色而空。
常说群有之后有一“无”,支道林说即色,无“无”,只有“色”。“色”无自性,即色而空,非色灭才叫“空”。色无自性,无一个“自色”者。支道林之说,佛教中原有,但亦与向郭义通。郭象《知北游注》谓“物物者无物,物自物耳”,又谓“既明物物者无物,又明物之不能自物”,一切皆自尔,其外无造物者,其后又无一本体。支道林之说盖为向郭之说加上佛教意义也。
整理者按:本章是根据汤用彤先生的两种讲课提纲和两份当时学生听课笔记整理成的。原提纲虽较为简略,但更能代表汤先生的研究成果,是我们整理成文的主要依据,而以听课笔记作为参考。由于主要根据的是提纲,并力求保存原意,故整理成文有些地方难免简略。
(原载《燕园论学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
[1]向来以“天”为“大块”,故郭象《齐物论注》谓:“大块者,无物也。夫噫气者,岂有物哉?气块然而自噫耳。物之生也,莫不块然而自生,则块然之体大矣。故遂以大块为名。”《释文》谓“大块”“或以为无,或以为元气”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