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一阐提皆得成佛义
夫一阐提者,经谓其“病即诸佛世尊所不能治,何以故,如世死尸医不能治,一阐提者亦复如是,诸佛世尊所不能治”,(见北本卷九》。譬如堀地,刈草,斫树,斩截死尸,骂詈鞭挞,无有罪报,杀一阐提,亦复如是,无有罪报。(卷十六)。阐提如烧焦之种,己钻之核,即使有无上甘雨,犹亦不生。(见卷十)因此六卷《泥洹》本乃无阐提成佛之言。《大经》与六卷本之差别最著亦在此。如六卷本卷三有曰:如一阐提懈迨懒惰,尸卧终日,言当成佛,若成佛者,无有是处。而同处此段在大经北本卷五,则己增改,意义大殊。其文曰:
如一阐提究竟不移,犯重禁,不成佛道无有是处。何以故?是人于佛正法中,心得净信,尔时便灭一阐提。若复得作优婆塞者,亦得断灭于一阐提。犯重禁者,灭此罪已,则得成佛。
是故若言毕定不移,不成佛道,无有是处。真解脱中都无如是灭尽之事。(下略)
又法显本卷五有文曰;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在于身中,无烦恼,悉除灭己,佛便明显,除一阐提。
而北本同段在卷七中其文亦殊。且无“除一阐提”四字。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烦恼覆故,不知不见。是故应当勤修方便断坏烦恼。
又六卷本第六有《灰覆火偈》。在此偈后曰:
彼一阐提,于如来性,所以永绝。
而在北本卷九《灰覆火偈》后,文甚不同。并有曰,
彼一阐提,虽有佛性,而无量罪垢所缠,不能得出。
凡此六卷本与大经皆完全相反。道生于大本未至之前,而先悟其理。夫生公所唱佛性之说既与世俗所谓神明异趣,无净土不受报等尤非滞文者之所敢谈,至于阐提不能成佛,则经且有明文。而生公毅然发此“珍怪之论”,旧学讥愤,以为邪说,不亦宜乎?
生公之悟入阐提成佛,或亦由般若经乎?般若本言烦恼不异菩提,如来平等法身,净染齐一,非已隐示阐提之有佛性欤?
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众生性即如来性,则一阐提何无佛性欤?《维摩经》曰,“不断烦而入恼涅槃”。生公之注曰:
不见涅槃,异于烦恼,则无缚矣。
佛性众生悉有。成佛与否,则在乎见。(参见欧阳竟无师《大涅槃经叙》。)夫《泥洹经》既明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有心者为众生。除墙壁瓦石之非有情,均有佛性。日本元兴寺沙门宗撰《一乘佛性慧日抄》引《名僧传》卷十之文(文亦见于《名僧传钞》而较简略)曰:
生曰,禀气二仪者,皆是涅槃正因。三界受生,盖唯惑果。阐提是含生之类,何得独无佛性。盖此经度未尽耳。
《泥洹经》者,法显之所得,未曾闻其非全豹也。而生公依义不依文,竟敢言经之传度未尽,其独具双眼,诚可敬佩。而《名僧传钞》另有一条曰:
一阐提者,不具信根,虽断善犹有佛性事。
夫阐提断善,而能作佛,以有佛性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成就悬殊,则在乎见。见者含感应因缘义。七人皆断善,沈没生死,而或近恶知识,或近善知识。得果不同,悉由因缘。生公既立应有缘义,则阐提所以能成佛,可推而知也。《大经·梵行》、圣行二品于此反覆解释,生公之言或全与默契也。
中国诸章疏中未详引生公原文。日本撰述似亦如是。日人常盘大定《佛性研究》书中,博采彼土章疏;然亦只详论与道生反对者为何人。据其所言,谓有四说:(一)与生公争辩者为智胜。智胜谓阐提不作佛,而屡为生所屈。智胜乃助译五分律者。《祐录》曰:景平元年竺道生等请佛大什译法显所得五分律,佛大什执胡,智胜为译。此乃最澄《法华秀句》引唐僧献诚《涅槃玄谈》之说。(二)与生意见不同者为法显。此元兴寺沙门宗之说。(三)珍海在《三论玄疏》中,则谓慧观斥生公之说,并奏请摈之。(但《三论玄意义》谓,大本至后,观请生公讲之。)(四)慧心《一乘要决》中,谓泰法师言罗什意主阐提不得作佛,并摈之。此说则最为荒谬。其详可阅常盘氏原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