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刘虬述渐悟义
南齐时,荆州隐士刘虬述《善不受报顿悟成义》,当世莫能屈。又注《法华无量义》等,《法华注》系集注见《中论疏记》,又《文选注》曾引之。)讲《涅槃大小品》等。其著作均佚,仅《祐录》有其《无量寿经序》。序首叙七时判教,明施教依根器不同;次辩顿悟义谓入空则其慧不二;评定顿渐之得失,以渐为虚教,以顿为实说,实具调和之意,因摘录以殿兹篇。其文有曰:
既二谈分路,两意争途,一去一取,莫之或正。
此可见南齐时犹有顿渐争也。虬评之曰:
自极教应世,与俗而差;神道救物,称感成异:玄圃以东,号曰“太一”;罽宾以西,字为“正觉”。东国明殃庆于百年;西域辨休咎于三世。“希无”之与“修空”,其揆一也。有欲于无者,既无得无之分;施心于空者,岂有入空之照?而讲求释教者,或谓会理可渐,或谓入空必顿,请试言之,以筌幽寄。
立渐者万事之成,莫不有渐。坚冰基于履霜;九成作于累土。学之入空也,虽未圆符;譬如斩木,去寸无寸,去尺无尺。
三空稍登,宁非渐邪?立顿者以希善之功,莫过观于法性。
法性从缘,非有非无;忘虑于非有非无,理照斯一者,乃曰解空。存心于非有非无,境智犹二者,未免于有。有中伏结,非无日损之验;空上论心,未有入理之效。而言纳罗汉于一听,判无生于终朝,是接诱之言,非称实之说,妙得非渐,理固必然。
故刘君之言仍主顿义,其序末曰:
今《无量义》亦以“无相”为本。若所证实异,岂曰无相?若入照必同,宁曰有渐?非渐而云渐,密筌之虚教耳。如来亦云,空拳诳小儿,以此度众生。微文接粗,渐说或允。忘象得意,顿义为长。聊举大较,谈者择焉。
(原载《国学季刊》三卷一号,1932年)
[1]按《四论玄义》末卷,引生法师释白牛车一段,恰出《法华经疏》上。
[2]《集解》六十五引“记曰:夫斋者过中不食”。
[3]集解五十四,经曰:“是故佛性常我净”。道生释曰:“本有种生,非起灭之谓,是以党乐无为耳。”
[4]安公顿说参达(慧达)疏(肇论疏)上。
[5]参考《二谛义》卷下,《大乘玄论》卷三,《净名玄论》卷二,《四论玄义》卷九
[6]十住不见义,详狮子吼品。
[7]金刚时顿断,疑出《婆沙》,见达《肇论疏》上,应详参。
[8]《集解》宝亮曰:“金刚以还是生死,而后心是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