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张湛和《列子注》

(2)张湛和《列子注》

《列子》之作者,有谓为张湛自作者,此或不确。盖《列子》原来就有,后或多零散,而由张湛加工编定,故后人以为张湛所作。张湛的思想主要都包含在他的《列子注》一书中,此书所讨论的问题亦为生死问题,与道安要求解决的问题相同。生而必有死,为人生最大之烦恼,《列子注》欲解决此生死问题,故其《序》有白:

其书大略明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自丧;生觉与化梦等情,巨细不限一域;……然其所明往往与佛经相参,大归同于老庄。属辞引类特与《庄子》相似。

魏晋人注书,其大意在《序》及“篇目注”(品目义)中表现得最清楚,《序》为全书之大意,如欲了解其思想,必先知其《序》;“品目义”为全章(篇)之大意,由“品目义”列举大纲,以清眉目。“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乃其宇宙观,以不生不灭之“至虚”为本体;以“群有”为变化。“至虚”即“无”,即“以无为本”。而“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自丧”则为人生观,解脱由觉,沉溺由迷。“生觉与化梦等情”者,即生死齐一也。齐一生死乃能逍遥任远,凝寂常全。而佛教要亦在解决生死问题,故张湛之学说与之相参也。又说《列子》“大归于老庄”,而实更“特与《庄子》相似”,而不甚与老子学说相似也。《列子》八篇其中不免有相矛盾之处,但张湛则以为八篇一贯:第一篇说存亡变化;第二篇说顺生死;第三篇说无变化;第四、第五篇说玄照(智慧解脱);第六篇说知命;第七篇说达生;第八篇说通变。故八篇皆说生死问题也。佛教说生者必灭,且以为要解脱必借智慧,《列子注》皆与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