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竺道生事迹

(4)竺道生事迹

我国译经自道安之后大盛。道安主持长安之译经,所出多属一切有部。罗什在长安时,所出注重《般若》三论。昙无谶在凉州所译,以《涅槃》为最要。竺道生者盖能直接此三源头,吸收众流,又加之以慧解,固是中华佛学史上有数之人才。刘宋时人王微以之比郭林宗,乃为之立传,旌其遗德。而释慧琳《竺道生法师诔文》推崇亦备至。(见《广弘明集·僧行篇》)。文有曰:

乃收迷独运,存履遗迹,于是众经云披,群疑冰释,释迦之旨淡然可寻,珍怪之辞皆成通论。聃周之伸名教,秀弼之领玄心,于此为易矣。

竺道生本姓魏。《高僧传》曰钜鹿人,寓居彭城。(《诔文》彭城人,《宋书》九十七,《祐录》十五均同。)家世仕族。父为广戚县令(《诔文》、《 录》同,广戚晋属彭城国,《宋书》作广武则属雁门郡),乡里称为善人。生幼而颖悟,聪哲若神,其父知非凡器,爱而异之。

后值沙门竺法汰(《祐录》丽本作法太道人,《宋书·法大诔文》法汰。)遂改俗归依,伏膺受业。因从时习,故姓竺也。既践法门,俊思奇拔。研味句义,即自开解。故年在志学,(《诔文》、《祐录》同,《宋书》作十五亦同。)便登讲座,吐纳问辩,辞清珠玉。《诔文》曰:

于时望道才僧,著名之士,莫不穷词挫虑,服其精致,鲁连之屈田巴,项托之抗孔叟,殆不过矣。

按竺道生不知寿若干岁及生于何年。按南京瓦官寺立于兴宁年中。(三六三至三六五,见《僧传》《法汰》及《慧力传》。)竺法汰下都,居瓦官寺。简文帝敬重之,请讲《放光经》;开题大会,帝亲临幸,王侯公卿莫不毕集。按简文帝在位仅二年(三七一至三七二)其时瓦官寺创立未久;及汰居之,乃拓房宇,修立众业。(见《高僧传·法汰传》。)是汰之来都在兴宁年后,简文帝之世也。

但《世说新语·赏誉篇》载法汰北来未知名,王领车供养之,因此名遂重云云。查王洽卒于升平二年(三五八),则法汰到京实在立瓦官寺前数年。而汰后卒于南京,系太元十二年。自升平之初至此共三十一年。竺道生出家即在此三十一年间。据《高僧传》,简文帝请法汰讲《般若》,时黑白观听,士庶成群,三吴负帙至者数千。道生之出家,或在是时(三七一至三七二)。又其后若干年,而道生年十五。(如假定在三七五年,而道生死于四三四,则道生寿六十岁。)又其后约五年,当二十岁时,受具足戒。《祐录》曰:“年至具戒,器鉴日跻,讲演之声,遍于区夏,王公贵胜,并闻风造席;庶几之士,皆千里命驾。生风雅从容,善于接诱,其性烈而温,其气清而穆,故豫在言对,莫不披心焉。”

《高僧传》谓生与睿公(当为慧睿)及慧严慧观同学齐名。睿等三人均未闻其为法汰弟子。此曰同学,盖谓同学于鸠摩罗什也。慧观曾师慧远,然生公则未闻为远弟子,且法汰与安公同学,故道生与远公为平辈。至若世传,道生入白莲社,为十八高贤之一。按关于远公立白莲社之传说,多荒唐不可信。而远公与刘程之等誓生西方(四〇二),在最早记载如《祐录》、《僧传》俱无道生之名。亦未可信其在誓生西方百二十三人中也。

《诔文》谓生中年游学,广搜异闻。是生公当于三四十岁时去扬都游学。先至庐山,即在其时得见罽宾义学沙门僧迦提婆。查提婆在安公死(三八五)后至洛邑,数年后乃至庐山。

于太元十六年在山译《陀毗昙心》。(三九一,见《祐录》,该论未详作者序文及远公序。)至隆安元年(三九七)提婆东下京师。

道生应在太元之末数年至庐,得见提婆,从习《一切有部》义。按《名僧传抄》,载《名僧传·目录》,其卷十如下:

《名僧传》第十(《隐道下》中国法师六)

晋故章琨山支昙谛一

晋吴虎丘东竺道宝二

伪蜀郡龙渊寺慧持三

(中略)

守寻阳庐山西寺道生十(下略)

而《名僧传抄》之《说处》中卷十则如下:

第十

昙谛讲《法华》、《大品》、《维摩》各十五遍事。

惠持九岁随兄(原作兑)同为书生,俱依释道安抽簪落发事。

惠持辞惠远之处,入蜀之时,契以西方为期事。

庐山西寺竺道生事。

慧远庐山习有宗事(下略)

据《名僧传》卷十,首叙昙谛,内载其讲经事。(《高僧传》亦载之。)次为道宝。再次为惠持,内叙其共兄慧远从安公出家,及后入蜀事。及至第十传,则为竺道生。其中乃载有慧远庐山习有宗事。依此推之,竺道生或与远公同从提婆习一切有部之学。

不然者,则《名僧传》何以于道生传中,载远习有宗事耶?据《祐录》载竺道生于隆安中游庐山,则生见提婆应在建业,(提婆隆安元年到京师。)然与上所述抵牾。且慧皎抄袭《祐录》之传,而隆安中三字则除去,可见皎亦疑之。且如生果于隆安中到匡山,并居彼七年,则其至关中,必远在什公入关数年之后。夫道生闻什之来,当急欲相见,必不若是之迟滞也。

《僧传》曰:“生常以入道之要,慧解为本;故钻仰群经,斟酌杂论,万里随法,不惮疲苦。后与慧睿慧严同游长安,从什公受学。”而《祐录》谓慧观亦同行。《慧皎传》曰:“睿观二人先游庐山,闻什公入关,乃自南徂北。”据此则二人者亦当曾与远生二公同习提婆之学,后又共道生入关也。道生《诔文》叙生之见闻曰:

中年游学,广搜异闻,自扬徂秦,登庐蹑霍。罗什大乘之趣,提婆小道之要,咸畅斯旨,究举其奥。所闻日优,所见赜。

生公在关中,僧众称其秀悟。按《续僧传》六,载齐王俭曰:“昔竺道生入长安,姚兴于逍遥园见之,使难道融义,往复百翻,无言不切。众皆睹其风神,服其英秀。”《肇论》载刘遗民与僧肇书曰:

去年夏末,始见生上人,示无知论。

肇公答书又曰:

生上人顷在此,同止数年。至于言话之际,常相称咏。中途还南,君得与相见,未更近问,惘悒何言。

按肇公作书应在晋义熙六年八月十五日。(见原书)而刘书则寄于前一年(四〇九)之十二月。而在其前又一年夏末生公南归至庐山,以肇著之《般若无知论》示刘遣民,盖为义熙四年也。

生公想系下都,路经庐山,不久即东去。故《祐录》曰:“义熙五年还都,因停京师。”(四〇九)道生还都,止青园寺;宋文帝、王弘、范泰、颜延之均敬重之。(见《僧传》元嘉中年范泰因争踞食,上表文帝,帝并下诏答之。表与诏书均言及慧严、道生、慧观三道人。可见生公与严观盖朝廷上下所重视者也。

道生还京,《僧传》谓住青园寺。刘宋初有二青园寺。一见于《高僧传》,为道生所住,是晋恭思皇后褚氏所立;本种青处,因以为名,生既当时法匠,请以居焉。一见于《比丘尼传》,业首尼所居;元嘉三年王景深母范氏以王坦之故祠堂地,施与首起立寺舍,名曰青园。此寺似在前寺之东,故《比丘尼传》称为东青园。二寺一立于晋时,一立于元嘉三年也。道生住寺,后改名龙光。据景定、至元二志,龙光寺亦有二。道生所居谓在覆舟山下。宋元嘉二年号青园。(此当非确)。另一龙光禅院,在龙光门外。(约在今南京旱西门外。)而旧志有以禅院为道生所居者,景定志以为非是。按龙光门,宋及元时金陵城乃有此名。龙光禅院想因门得名。其建立或在宋代后也。又《祐录》谓道生未至庐山之前,已住龙光寺,僧传无此语,可见慧皎以为《祐录》误也。且此寺或立于晋义熙中,时恭帝尚未为帝,而生公去庐则在义熙之前也。

生公在匡山,学于提婆,是为其学问第一幕。在长安,受业什公,是为其学问之第二幕。及其于晋义熙五年(四〇九)南返至建业,宋元嘉十年卒于庐山,(四三四)中经二十五年,事迹不详,且不能确定其年月;但其大行提倡《涅槃》之教,正在此时,是则为其学问之第三幕。

法显携来之六卷《泥洹》,于义熙十三年十月一日译出,即在道生还建业后之八年。《涅槃》佛性之说,生公似早有所悟。据《高僧传》曰:

生既潜思日久,彻悟言外,乃喟然叹曰:夫象以尽意,得意则忘象;言以诠理,入理则言息;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多守滞文,鲜见圆义,若忘筌取鱼,始可与言道矣。于是校阅真俗,研思因果,乃言善不受报,顿悟成佛。又著《二谛论》,《佛性当有论》,《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应有缘论》等,《祐录》未言及此五论。)笼罩旧说,妙有渊旨。而守文之徒。多生歉嫉,与夺之声,纷然竞起。

生公立顿悟佛性诸义,不知在何年。惟据文而言,则生因潜思日久,彻悟言外,故立诸义,似与《泥洹》之译无关也。《泥洹》既至京师,当时人必已惊其为异说,初不必待生公之发挥也。《祐录》载之《出经后记》(全文见前)有曰,“愿一切众生悉成平等如来法身”;是译经时,众人已知佛性义为此经之特点。而彼记又曰,“于时坐有二百五十人”,而《喻疑论》谓有“百有余人”;二数虽不同,然当时同情于斯经者,要非只生公一人。斯经译后,引起学界之大波澜。慧睿《喻疑论》曰:

今《大般泥洹经》,法显道人远寻真本,于天竺得之,持至扬都,大集京师义学之僧百有余人。禅师(指佛陀跋多罗)参而译之,译而出之。此经云:泥洹不灭,佛有真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有佛性,学得成佛。佛有真我,故圣镜特宗,而为众圣中王。泥洹永存,为应照之本,大化不泯,真本存焉。而复致疑,安于渐照,而排跋真诲。任其偏执。而自幽不救。其可如乎!此正是《法华》开佛知见。开佛知见,今始可悟。金以莹明,显发可知。而复非之,大化之由,而有此心,经言阐提,真不虚也。

慧睿痛斥时人之唯相是非,执竞盈路。《喻疑论》之作,盖在纾时人之疑《泥洹》。而其谈皆有佛性,斥安于渐照,则全同情于道生之言论者。《喻疑论》又曰:

此《大般泥洹经》既出之后,而有嫌其文不便者,而更改之,人情少惑。有慧祐道人私以正本雇人写之。容书之家,忽然火起;三十余家,一时荡然。写经人于灰火之中,求铜铁器物;忽见所写经本,在火不烧。及其所写一纸,陌外亦烧,字亦无损。

余诸巾纸,写经竹筒,皆为灰烬。

此事亦见慧皎之《法显传》中。(稍不同)。无论为伪造或误传。而当时信《泥洹》之人,必常见于此经之被疑而取此事证其不妄。(由此可见昙无谶记盗《涅槃经》事亦有同样作用。)且论文言人情少惑云云,必有人疑全书系伪造者。《弘明集》范泰《致生观二法师书》有曰:

外国风俗还自不同。提婆始来,义观(亦作义亲)之徒,莫不沐浴钻仰,此盖小乘法耳。便谓理之所极,谓《无生》《方等》之经,皆是魔书。提婆末后说经,乃不登高座。法显后至,《泥洹》始唱,便谓常住之言,众理之最:《般若》、《宗极》,皆出其下。以此推之,便是无主于内,有闻辄变。譬之于射,后破夺先。

此短简数语直概括东晋佛学之全部历史。中国义学僧人先谈《般若》,如道安、法深、法汰、支遁等旨是也。及提婆既来,而庐山南京诸僧(即所谓义观之徒)乃从而竞学。甚至且有诽议《般若》者。《喻疑论》曰:

慧导之非大品,而尊重三藏。

《三藏》指小乘,慧导者或即因学《有部》而指《方等》为魔书者也。及法显之六卷《泥洹》至,而宗之者亦大有人在。道生、慧睿、慧严、慧观皆信新说,而疑之者亦不乏人。如中兴寺僧嵩信《大品》而非《涅槃》。(《中论疏》卷三)。《高僧传》谓其兼明《数论》,末年僻执,谓佛不应常住,临终之日,舌本先烂。(《中论疏》所记颇不同。)《祐录》卷五,谓彭城僧渊诽谤《涅槃》,舌根销烂。(此事不见《高僧传》恐系僧嵩事误传。)

按《喻疑论》不知作于何时。然观其仅言及法显之《泥洹》则必在昙无谶大本流行以前。范泰之书,系论踞食,同时并有书致王司徒诸公。王司徒者,王弘,字休元。元嘉三年(四二六)正月为司徒,五年(四二八)六月降为卫将军。八月而范泰卒。范泰致生观之书中,亦仅言法显六卷本,则其时《大本涅槃经》仍未行世。时睿公作《喻疑论》,范氏讥信《泥洹》者之无主于内,可见诽议新经之烈。新经之领袖,当为道生。立佛性顿悟义,而性复刚烈;(二字见诔)锋芒或太露,为时所忌。故诔文有曰:

物忌光颖,人疵贞越,怨结同服,好折群游。

此盖叙生公被摈事。其被摈之故,《祐录》、《僧传》均谓因立“一阐提皆得成佛”义。传曰:

又六卷《泥洹》先至京都,生剖析经理,洞入幽微;乃说一阐提人皆得成佛。于是大本未传,孤明先发,独见忤众。于是旧学以为邪说。讥愤滋甚,遂显大众摈而遣之。生于大众中,正容誓曰:“若我所说,反于经义者,请于现身即表疠疾!若于实相不相违背者,愿舍寿之时,据狮子座!”言竟拂衣而逝。

初投吴之虎丘山,旬日之中,学徒数百。(《祐录》不载生居虎丘事)。其年夏,雷震青园佛殿,龙升于天,光影西壁,因改寺名号曰龙光。时人叹曰,“龙既已去,生必行矣”!俄而投迹庐山,销影岩岫。山中僧众,咸共敬服。后《涅槃大本》至于南京,果称阐提悉有佛性,与前所说,合若符契。

范泰《致生观二法师书》在元嘉三年至五年顷。生公犹住青园寺。但当在元嘉五六年中即被摈。何以言之?盖谢灵运为与严观二师共修改大本之人。其修改场所应在京内。(严观均京师僧。)在元嘉三年以后,康乐只到京二次。第一次在元嘉三年,被徵为秘书监,至六年乞假东归。此时大本至建业。盖《祐录·道生传》曰,“生以元嘉七年投迹庐阜,……俄而《大涅槃经》至于京都。”而隋硕(亦作碛)法师《三论游意义》,亦谓元嘉七年《涅槃》至扬州。是年谢灵运因孟顗陈其有异志。乃驰至京师。因大本至而与严观二法师共改治之。是时生公已自虎丘隐居匡山。故生公之被摈应在元嘉五六年中也。(四二八至四二九)。

雷震青园佛寺,龙升于天,而道生去京,必为一时佳话。而《祐录》竟无此段。岂疑之乎?据《宋书·五行志》,元嘉四年至九年均有雷震,而尤以五年为甚谓:“震太庙,破东鸱尾,彻壁柱。”

而景定建康志以为龙见于覆舟山在元嘉五年。(但原文所述颇有抵牾。)岂生公之行在五年欤?但《祐录》卷二四均谓景平元年译五分律于龙光寺,道生参与其事。青园如于元嘉时改名龙光,景平时则不应称为龙光也。

道生被摈,居于虎丘。虎丘有法纲法师,想即与谢灵运辩顿悟义之人。纲卒于元嘉十一年十一月。道生卒于其前一月。释慧琳为二人均各作诔。其《虎丘法纲法师诔》有曰:“怀游居之虎丘,悼冥灭之庐岭。”以臆度之,系并哀二僧。或二人素相友善,则道生之居虎丘或在法纲所也。(生公在虎丘,说法顽石点头传说,不知始于何时?《中吴纪闻》谓见于《四蕃志》。《四蕃志》不知何书?《四蕃志》与《苏州府志》等书所记均略有不同。)然据《僧传》生不久即隐遁匡山。《祐录》谓其至庐山在元嘉七年。不久《涅槃》大本至京师,或经修治后,即达庐阜。道生乃即讲之。(《三论游意义》谓观法师请生公讲此。)大本中果有阐提成佛之语,京中僧人不但悟生公之卓识,而信涅槃义者当更多矣。

道生《法华经疏·序》曰:

聊于讲日,疏录所闻,述记先言,其犹鼓生。又以元嘉九年春之三月于庐山东林精舍又治定之。加采访众本,具成一卷。(一字恐系二字。)

元嘉九年(四三二)春生公居东林寺,再治《法华疏》。据《名僧传钞》,宝唱称道生为庐山西寺释,则生常住之处,或实为西林寺也。《祐录》曰:

生既获新经,寻即建讲,以宋元嘉十一年冬十月庚子于庐山精舍升于法座,神色开明,德音骏发,论议数番,穷理尽妙。观听之众,莫不悦悟。去席将毕,忽见麈尾纷然而坠,端坐正容,隐机而卒。颜色不异,似若入定。道俗嗟叹,远近悲凉。于是京邑诸僧内渐自疚,追而信服。其神鉴之至,徵端如此。仍葬于庐山之阜。(《僧传》文同,惟十月作十一月当是误写。)

此盖完成其出都时“据狮子座”之愿言,证实其立说之不妄。

南齐大明四年慈法师《胜鬘经序》亦谓生至元嘉十一年于讲座之上迁神异世。(见《祐录》)然宋慧琳《诔文》则毫未言及,事恐未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