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三乘与顿悟
《法华》会三归一,妙道既一,则悟证不应三差。故肇《涅槃无名论·难差第八》曰:
若涅槃一也,则不应有三,则非究竟。究道之道,而有升降之殊,众经异说,何以取中乎?
又《责异》第十曰:
然则我与无为,一亦无三,异亦无三,三乘之名,何由而生也?
又南齐刘虬《无量义经序》,述顿渐之争;而谓道生就三乘言顿悟。其文曰:
既二误分路,两意争途,一去一取,莫之或正。寻得旨之匠,起自支安。支公之论无生,以七住为道慧阴足,十住则群方与能。在迹斯异,语照则一。安公之辩异观,三乘者始篑之因称,定慧者终成之实录,此谓始求可随根三,入解则其慧不二。
安公之说[4],今不能详知。但其《十法句义(经)序》有曰:
人亦有言曰,圣人者人情之积也。圣由积靡,炉锤之间,恶可已乎?经之大例,皆异说同行。异说者,明夫一行之归致;同行者,其要不可相无,则行必俱行。全其归致,则同处而不新,不新故顿至而不惑。俱行故业萃而不迷也。所谓知异知同,是乃大通,既同既异,是谓大备也。以此考察之,义焉瘦哉,义焉瘦哉。
此所谓异说似当刘虬所言之异观,而且“说”字或即“观”字之误也。所谓“全其归致,则同处而不新,不新故顿至而不惑”,似谓致归致之全,妙道之极,须顿至而不惑。且乘观有三者,乃因圣必由渐积。及至其全,则由顿得。故刘虬曰,此谓始求可随根三,入解则其慧不二也。至于顿得,仍不废渐悟,则持顿说者均如是。安公之言,并非特异也。
支道林亦持有顿悟说,所言似亦有关于三乘。支公有《辩三乘论》。《祐录》卷七载未详作者之《首楞严经注序》中涉及顿悟之理;(详下)而作者自谓其书得力于支道林。文曰:
沙门支道林者,……启于往数,位叙三乘,余时复畴谘,豫闻其一。
而《世说·文学篇》曰:
三乘佛家滞义,支道林分判,使三乘炳然。(下略)
支公分判三乘,既为《首楞严经注》之作者所采,而彼人经序乃隐有顿说。则支公辩三乘必言及顿悟文旨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