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竺道生之顿悟义
竺道生顿悟之说,为《法身涅槃义》应有之结论。他人特滞守经文未敢唱言耳。如《祐录》七,载未详作者之《首楞严经注序》曰:
所以寂者未可得而分也。故其篇云,悉遍诸国,亦无所分。
于法身不坏也。谓虽从感若流,身充宇宙,岂有为之者哉?谓化者以不化为宗,作者以不作为主,为主其自忘焉。像可分哉?若至理之可分,斯非至极也。可分则有亏,斯成则有散。所谓为法身者,绝成亏,遗合散,灵鉴与玄风齐踪,员神与太阳俱畅。其明不分,万类殊观,法身全济,非亦宜乎。故曰不分无所坏也。
法身既不可分,故灵鉴必顿得乃全。(按《首楞严三昧者》即《金刚三昧》,此亦可与生公金刚以后皆为大觉之意,互相发明。)
道生立之顿悟义,盖由其笃信佛性义也。即如谢灵运答琳公难文中有曰:
物有佛性,其道有归,所疑者渐教。
此亦明示佛性义与渐悟不相容。盖佛与理本无二致,故生注《法华经》有曰:
佛为一极,表一而出也。理苟有三,圣亦可为三而出。但理中无三,唯妙一而己。
夫理既为一,则无大慧小慧之别,二乘三乘之辩;故又曰,此经《法华》以大乘为宗。大乘者,谓平等大慧,始于一善,终于极慧是也。平等者,谓理无异趣,同归一极也。大慧者,就终为称耳。若统论始末者,一豪之善皆是也。
因慧无大小,故能得真慧是即顿悟,亦即一念可知一切法也。道生在《维摩注》中已数申此义。一曰:
一念无不知者,始乎大悟时也。以向诸行,终得此事,故以名焉。以直心为行初,义极一念知一切法,不亦是得佛之处乎。
其二曰:
既悟其一,则众事皆得。故一为众事之所由也。
由佛性法身义而言理不可分。理不可分。故慧无大小,亦无三乘。照无阶级,故非在七住。是即可谓一念知一切法。妙慧寂照,理不可分。法身佛性亦即圆实之理。若七住而有悟,则理可分矣。理不可分,必至成金刚三昧,断一切细微。必须成就金刚法身,有确然之大悟。故曰“金刚以还,犹是大梦,金刚以后,乃为大觉也。”必至佛位乃为悟,此其所以为大顿,此其所别于七住小顿也。慧达《肇论疏》,引生公之言,应依此读。其文曰:(文大都可解,应有讹夺。)
而顿悟者,两解不同。第一竺道生法师大顿悟(第二为支道林等小顿悟,文见前。)云,夫称顿者,明理不可分。悟语极照。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恚(此字不明)释,谓之顿悟。见解名悟,闻解名信。信解非真,悟发信谢。理数自然,如果就自零。悟不自生,必籍信渐。用信伪惑,悟以断结。悟境停照,信成万品。故十地四果,盖是圣人提理令(原作今)近,使夫(?)者自强不息。(原作见)。闻(当是问字。)信从教生,设(疑是教字)非信是,义同市虎。答曰信实解当窬(冥)由说主所谬,(原文疑有误)圣圣相传,信教冥符,出苦累亡,岂同市虎难。旧云,空若渐见,若信佛性亦渐见,若言佛性平等非渐见者,空亦如是,岂得渐见。故知诸佛乃能悟耳。
用此义者什师。注云树王成道。小乘以卅四心成道,大乘中唯一念确然大悟,具一切智也。(此出《维摩注》)。
此段谓语必言顿者,因“理不可分”。“悟不自生,必籍信渐”。“悟发信谢”,累尽照顾。十地四果均为方便。唯诸佛乃可谓悟。夫引佛性平等以明无渐,可见其顿说之根源涅槃佛性义也。又谓顿悟之说即一念知一切。生公自谓得之什师者,此均可注意者也。刘虬《无量义经序》引生公言,可与什师之义参照。文曰:
生公曰,道品可以泥洹,非罗汉之名。六度可以至佛,非树王之谓。斩木之喻,木存故尺寸可渐。无生之证,生尽故其照必顿。
及至顿悟得无生法忍,此前均为大梦,至此乃为大觉。而无生大觉则言语道断。此道生所谓“至像无形,至音无声”;谢灵运所谓“悟在有表”也。当其可名可言,犹在大梦,而未悟也。故生公《法华注》有曰:
得无生法忍,实悟之徒,岂须言哉。所以广引得悟者,欲美此经体蕴众解,应物无穷,密敦涉求之徒使持法花耳。夫未见理时,必须言律。既见乎理,何用言为?其犹筌蹄以求鱼菟,鱼菟既获,筌蹄何施?(下略)
故《诔文》叙道生之所悟曰:
既而悟曰,象者理之所假,执象则迷理;教者化之所因,束教则愚化。是以徵名责实,惑于虚诞;求心应事,芒昧格言。
顿悟成佛此据象外而言。故世人号生公为象外之谈。而众人之未能超乎象外者,实因迷惑结缚也。故彼注又曰:
譬如三千,乖理为惑。惑必万殊,仅则悟理,理必无二。仅则悟理,故言顿悟。理既无差,故悟非渐。
《涅槃集解》卷一引道生之言曰:(参看同书卷五生公释巨富长者生子段。)
夫真理自然,悟亦冥符。真则无差,悟岂容易。不易之体,为湛然常照。但从迷乖之,事未在我耳。
夫以神悟符,无差之真理;理既无差,则悟岂容有易。不易之常照,谓无阶差之顿悟也。但持顿悟者,不必全弃渐教;盖登高峰者必先平地,千里之行起于足下,当其未在高峰,足达千里之前,虽不能谓为已至。故虽牾发信谢,然悟原藉信,渐之功不可全没也。真悟则必顿起,由信生解,仍有渐也。故生公注《法华》常言渐。如曰:
将说《法华》,故先导达其情,说无量义。其既滞迹日久,忽闻无三,顿乖昔好;昔好若乖,则望岸而返;望岸而返者,则大道废也,故须渐也。
又曰:
何以渐渐变耶?所以尔者,欲表理不可阶顿。必要研粗以至精,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损矣。
然渐但可用于有言之教耳。象外则废言谈,亦无阶级矣。故生公又曰,
夫圣人设教,言必有渐,悟亦有阶。(原作谐)
而渐教之设。亦因根之利钝。故曰:
夫根有利钝,则悟有先后。向正说《法华》,利根之徒,取悟于上矣。昧者未晓,故寄譬说之。理既幽邃,难以一隅,故曲寄事像,以写远旨。借事况理,谓之譬喻。
夫寄譬而说,则其异于大悟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