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谢灵运事迹年表

(8)谢灵运事迹年表

康乐一生常与佛徒发生因缘,曾见慧远于匡庐,与昙隆游雩嵊,与慧琳法流等交善。著《辩宗论》,申道生顿悟之义。又尝注《金刚般若》。(《文选》注引之,又见《广弘明集》《金刚集注序》。)与慧严、慧观等修改大本《涅槃》。近日黄晦闻先生论康乐之时,谓其能融合儒佛老,可见其濡染之深。兹考其事迹之特与佛教有关者,为年表如下。

晋孝武帝太元十年,生。

晋安帝义熙元年三月,琊王(后为恭帝)受命为大司马,以康乐为大司马参军。同年五月,刘毅为豫州刺史,镇姑熟,爱才好士,当世名流莫不辐凑;康乐当亦经延致。(毅又与其叔祖谢混交结。)

义熙七年,四月刘毅兼江州刺史,命其亲将赵恢领千兵守寻阳。康乐或于此时亦到寻阳,并入山见远公。

义熙八年,四月诏以刘毅为荆州刺史。毅割豫州文武江州兵力万余人自随,九月至江陵。康乐如未于七年到寻阳,此次当随毅道出江州。毅在此调度军兵,当稍逗留。康乐因得游山,见远公。《高僧传·慧远传》曰:陈郡谢灵运负才傲俗,少所推崇,及一相见,肃然心服,云云。事当在此时。按远公于元兴元年立誓往生,在谢到江州前十一年。世传远公不许谢入莲社,恐无此事。又据谢之《佛影铭序》,谓法显归来(义熙十年)述及佛影,远公闻风摹拟,并令僧人道秉远宣意旨,令谢作铭。(此时谢在京。)则远公非十分鄙夷康乐者。义熙十三年远公卒,谢为作诔,载《广弘明集》中。又东林寺立《远法师碑》,其铭乃出康乐手笔,而序乃张野作,载佛祖统纪中。(参看陈舜俞《庐山记》。)

同年,十月刘裕率师至江陵讨毅;破之,毅死。十一月裕至江陵。毅府参军申永劝裕贯叙门次,显擢才能。裕从之,因辟名士。康乐为太尉参军。

九年,二月裕东下,系兼程而进。康乐如随行,道出江州,当不能见远公,即见亦不久。

宋武帝永初元年,范泰立祗洹寺,立佛像,致书康乐,请为作赞。谢为作三首。其从弟惠连亦作一首。

永初三年,七月康乐出守永嘉郡,遍游名山水。同行有诸道人。谢于在郡时,作《辩宗论》。

少帝景平元年,秋,康乐称疾去职,后移居会稽。先是有昙隆道人者,初居匡山石门香炉峰,六年不下岭,后在上虞徐山。迨康乐谢病东川时,来从游。同涉雩嵊,共二年。道人逝世,谢为作诔。文有曰:“缅念生平,同幽共深,相率经始,偕是登临;开石通涧,剔柯疏林,远眺重叠,近瞩岖嵚。事寡地闲,寻微探赜,何句不研,奚疑弗析;帙舒轴卷,藏拔纸襞,问来答往,俾日余夕。”此中“开石通涧”等句颇可证《宋书》谢伐木开径之事为不虚。而观其谓“问来答往”且证以谢游永嘉作《辩宗论》之往复问答,可见谢与僧人交好,非徒事闲游也。又据康乐山居赋自注,称有昙隆(原本作降)法流二法师辞恩爱入山绝缘,鱼肉不入口,粪扫必在体,谢遇之东山石门瀑布,相与以西方为期,并恨相见之晚。(按《高僧传·僧镜传》有道流,或即此法流。)

文帝元嘉三年,徵谢为秘书监。

元嘉五年,康乐假东归,后免官。

元嘉三年至五年,约在此年中范泰《致书生观二法师》,言及当时义学僧之信《泥洹》,可证道生时仍居青园寺。

元嘉五年至六年,约在此年中,道生被摈,出居虎丘。

元嘉七年,道生徒居匡庐。(此据《祐录》)会稽太守孟顗表陈谢有异志;康乐驰诣阙上表自陈,表中言“居东已三年”。文帝不罪之。是时《涅槃》大经至建业慧严、慧观与康乐改治之。后文帝以谢为监川内史。康乐之郡,道游匡庐。后得罪,徙广州。

元嘉十年,康乐被杀于广州,年四十九。

元嘉十一年,冬十月庚子,竺道生卒于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