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佛无净土义及善不受报义

(13)佛无净土义及善不受报义

生公著《佛无净土论》,今已佚。惟《维摩经》注中已有此义。彼经文曰,“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生之注曰:

夫国土者,是众生封疆之域。其中无秽谓之为净。无秽为无,封疆为有。有生于惑,无生于解。其解若成,其惑方尽。始解是菩萨本化,自应终就。使既成就,为统国有。属佛之迹,就本随于所化义,为取彼之国。既云取彼,非自造之谓。若自造则无所统,无有众生,何所成就哉。

盖随其所化众生而取净土,何来佛别有净土耶?而据法身涅槃义,更无净秽之可言。佛何尝有净土?故肇注有曰:

法身无定,何国之有?美恶斯外,何净可取?取净国者,皆为彼耳。而生注中亦云。

若取出恶之理,则石沙众生与夫净土之人等无有异。又是依佛慧而观,故不往而不净也。

又道生《法华经疏》亦谓,“无秽之净乃是无土之义。寄土言无,故言净土。无土之净,岂非法身之所托哉。”然经中之所以常称净土者则亦有故。盖“净土不毁,且令(原作今)人情欣美尚好,若闻净土不毁,则生企慕意深,借事通玄,所益多矣”。(上引原疏《寿量品》中语。)又彼《经注·授记品》有曰:

然事象方成,累之所得,圣既会理,则纤尔累亡。累亡故岂容有国土者乎。虽曰无土,而无不土。无身无名而身名愈有。

故知国土,名号,授记之义者,应物而然,引之不足耳。

夫法身一切平等,无秽土净国,自亦无受、善恶报之可言。

故生注有曰:

无为是表理之法,故无实功德利也。

当因此义,而道生著《善不受报论》。按《名僧传抄说处》,有下二条:

因善伏恶,得名人天业,其实非善是受报也事。

畜生等有富乐,人中果报有贫苦事。

审此文次第,均出道生传中。然文略不易明。按慧远《释三报论》有曰;

方外之宾,服膺妙法,洗心玄门,一诣之感,超登上位。如斯伦匹,宿殃虽积,功不在治,理自安消,非三报之所及。

此言恶不受报。生公所言,或可与此相比拟。又《涅槃经》曰。(北本卷五)。

又解脱者断诸有贪,断一切相,一切系缚,一切烦恼,一切生死,一切因缘,一切果报,如是解脱,即是如来。如来即是涅槃。

道生所言要与此义符契,其详则不必妄说也。按陆澄《目录》载有下列一条:

述竺道生善不受报义。释僧璩。释镜难,璩答。

僧镜为谢康乐所重,曾著《泥洹义疏》。僧璩乃律师,始住虎丘。宋武帝时乃至杨都。镜亦元徽中卒。二人之问答,当在生公逝世之后也。南齐刘虬亦述善不受报义,顿悟成佛义,当世莫能屈。(见《广弘明集·法义篇》萧子良与刘虬书。)则由宋至齐,亦常讨论此问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