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佛性常住之说
《涅槃》佛性之说,为《般若》法身实相之引申。《涅槃经》为《般若经》理论应有之结案,即《涅槃经》中,已认其源出《般若》。如北本卷八曰:
善男子,我与无我性相无二,汝应如是受持顶戴。善男子,汝亦应当坚持忆念如是经典。如我先于《摩诃般若波罗密经》中说,我无我无有二相。
又卷十四有曰:
善男子,譬如从牛出乳,从酪出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若有服者,众病皆除,所有诸药,悉入其中。善男子,佛亦如是。从佛出生《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密》,从《般若波罗密》出《大涅槃》,犹如醍醐。言醍醐者,喻于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
中土自魏朱士行远求《放光》之后,《般若》之学,风行海内。至两晋时尤为极盛。《涅槃》佛性之旨,虽《般若》诸经所未明言;但既为《般若经》中题目应有之义,中国明慧妙思之士早悟涅槃之义,亦自非不可能。据《高僧传·慧远传》,则远公已持泥洹常住之说。
其文曰:
先是中土未有《泥洹》常住之说,但言寿命长远而已。远乃叹曰,“佛是至极则无变;无变之理岂有穷耶?”因著《法性论》曰,“至极以不变为性,得性以体极为宗。”罗什见而叹曰,“边国人未有经,便暗与理合,岂不妙哉!”
考此段系引《祐录》之文,而僧祐则探自远公碑铭。录及碑文与此皆不同,均未以远公之言与常住之说并比。据此则僧传中此段乃已经人增改,或《泥洹经》来后所加之解释也。又慧睿《喻疑论》亦谓什公已持佛性义。但未见经文,未能畅言。其文曰:
什公时虽未有《大般泥洹》文,已有《法身经》,明佛法身即是“泥洹”;与今所出,若合符契。此公若得闻此,佛有真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便当应如白日朗其胸衿,甘露润其四体,无所疑也。何以知之?每至苦问:“佛之真主,亦复虚妄,积功累德,谁为不惑之本?”或时有言:“佛若虚妄,谁为真者?若是虚妄,谁为其主?”如其所探,今言佛有真业,众生有真性,虽未见其经证,明评量意,便为不乖。而亦曾问:“此土先有经言,一切众生,皆当作佛,此云何?”答言“《法华》开佛知见,亦可皆有为佛性。若有佛性,复何为不得皆作佛耶?但此《法华》所明,明其唯有佛乘无二无三;不明一切众生皆当作佛。
皆当作佛,我未见之,亦不抑言无也。”若得闻此正言,真是会其心府,故知闻之必深信受。
此述睿在长安亲闻之什公辩答语。《涅槃经》所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得成佛,虽未见有经文;然亦不抑言无也。《法华·方便品》首言开佛知见。众生有佛知见,道生以后每解作为众生皆有佛性也。(佛知见据梵文应为对于如来之知有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