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周顒三宗论

(8)周顒三宗论

《续高僧传》载僧旻曾曰“宋世贵道生,顿悟以通经。齐时重僧柔,影毗昙以讲论”。盖在魏晋般若风行之后,南朝先则群讲涅槃经,后乃宗尚成实论。及至齐梁之际,摄山诸师始再兴安远什肇之学。三论乃得与成实对抗,而卒使研习最普遍之成论一蹶不振。齐世周颙谈客之秀,伏膺玄学。其风度学问最与魏晋佛玄相契合。故甚于般若三论之再兴有所助力。其所作《三宗论》,盖实三论学者对于成论人下攻击之第一声也。《高僧传》云“智林申明二谛义,有三宗不同。时汝南周颙又作《三宗论》,既与林意相符,深所欣慰”。隆兴《佛教编年通论》五云:“时京邑诸师立二谛义,有三宗,宗各不同,于是汝南周颙作《三宗论》以通其异”(此与《僧传》所言少异)。据此则《三宗论》者,论当时二谛诸义有三宗不同也。《通论》又载智林与颙书有曰,“《三宗论》钩深索隐,尽众生之情,廓而通之,尽诸佛之意”。而周颙答张融书《弘明集》有曰,“是吾三宗鄙论所谓取舍驱驰,未有能越其度者也”。据此则周之论不但会合当世诸说,而且亦自谓尽摄一切佛学也。《南齐书·周颙传》:

著《三宗论》,立“空假名”(第二宗)。立“不空假名”(一宗)。设“不空假名”难“空假名”。设“空假名”难“不空假名”。“假名空”(三宗)难二宗,又立“假名空”(此言假名空宗乃并难前二宗。因难二宗而又立假名空也。又最后五字疑原在立不空假名句下)。

据此则斯论由浅入深。而三宗则最胜义,为前三宗所不及也。又《般若》《中观》畅言二谛中道。此外则《成实论》亦以此义为其学之骨干(盖此论本小乘经部人受大乘中观之影响而作也)。而《中论疏记》卷二有曰:

有人传曰,依均正玄义者“空假名”“不空假名”(即前二宗)俱是成实师(现均正书己残缺,故无此说)。

据此则斯论前二宗者成实师说,而周顺乃据其所信之三宗难之也。然则其第三宗(即假名空)者,当为般若三论之正说也。

吉藏《大乘玄论》卷一云:

次周顒明三宗二谛,一不空假,二空假,三假空。

吉藏《二谛义》卷上亦言及三宗,次序相同。而其《中论疏》亦云:

次齐隐士周顒著《三宗论》,一不空假名,二空假名,三假名空。

可见斯论初叙不空假名,次空假名,后乃述假名空也。

不空假名又称为鼠喽栗义(又名不空二谛,或不空宗)。《大乘玄论》卷一云:

不空假名者,但无性实,有假,世谛不可全无,为鼠喽栗。

均正《大乘四论玄义》卷五云:

或云虽得第一义,犹不失世谛。但世是假,无复有实,如鼠喽(原作娄)栗也。

此第一宗乃谓法无自性(此谓得第一义)但有假名。而世谛是有(此谓犹不失世谛)然为假有,无有真实之自性。此则虽言自性空,而不空假名。故吉藏《二谛义解》曰:

鼠喽栗二谛者,经中明色色性空,彼云色性空者,明色无定性,非色都无,如鼠喽栗,中肉尽,栗犹有皮壳,形如宛然,栗中无肉,故言栗空,非都无栗,故言栗空也,即空有并成有也。

《中论疏》亦云:

不空假名者,经云色空者此是空无无性实,故言空耳。不空于假名也。以空无性实,故名为空,即真谛。不空于假,故名世谛。晚人名此为鼠喽(原亦作楼)栗义。

又《中论疏记》亦云:

又均正玄义第三云,不空二谛者,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明诸法无自性,故所以是空。而自不无诸法,假名可以为有(下略)。

此宗但空色之自性,而不空其宛然之相(即假名)。色之性空,而假名是有。真谛空而世谛不空。此与晋时即色宗所谓色无自性虽色而空之义相同。故言藏谓此“空性而不空假”与前即色义无异也。

按一切有部谓法体实有。成实主无体而有相。大乘般若乃言体相皆空。此不空假名空自性而不空假名,疑出于成实之说。其《论门品》曰:

论有二门,一世界门,二第一义门。以世界门故说有我(中略)。第一义门皆说空无。

其《灭法心品》云:

五阴实无,以世谛故有。所以者何。佛说诸行尽皆如幻如化,以世谛故有,非实有也。

凡此诸言,疑成实论师常引之为第一义空世谛是有之根据。故慧远《大乘义章》卷一《二谛门》中,言二谛义可分四宗(此四宗亦见于《中论疏》一所引旧地论师之说)。其第二为“破性宗”。(破性者,即谓法无自性。其第一宗毗昙人说名“立性宗”,即谓诸法各有体性)。其释曰:

言破性者,小乘中深宣说诸法虚假无性。……法虽无性,不无假相,此宗当彼成实论也。

又曰:

第二宗中因缘假有以为世谛。无性之空,以为真谛。

此所述成论师言恰与不空假名之宗相合也。

安澄《中论疏记》云:

《山门玄义》第五卷云,第三(三字似误)释显亮《不空二谛论》云,《经》曰“因缘诸法,有佛无佛,性相常住”,岂可言无哉。而经云“诸法空”者,所谓内空无主。以无主诸法名世谛。诸法无主是真谛。此即数部三藏意,明事理二谛。三集无为(谓蕴处界之三聚有为也。此作无为乃字误)。为俗谛。其中十六真理(谓四谛各四圣行,合为十六)。是第一义谛。旧铭为鼠喽(原作楼)栗义。此一师即第一不空宗(谓不空二谛宗也)。

《山门玄义》所述显亮之说谓法无主故空。而无主之法则非无有。其义与前述相同。显亮者《高僧传》谓何园寺慧亮,本名显亮。但所言似误。查宋北多宝寺道亮法师因性刚忤物,遂显于众,被徙南越。当因此道亮遂被称为显亮。道亮著《成实疏》八卷(按道亮亦即《涅集解》之僧亮。《集解》三十八引僧亮曰,法从因缘得以无性名空也。意亦与上义相合)。为最早成实师之一。复按《名僧传抄》宋僧觉世善《泥洹》《大品》立二谛义,以不空假名为宗。与慧整齐名(整善三论,二人均附见《僧传·道猷传》)。则宋时研《般若》者曾立此义也。又《玄义》谓不空二谛宗即数部三藏义。按《大乘义章》卷一所述之毗昙宗二谛,谓事理相对,事为世谛,理为真谛。事谓阴界入,理谓十六圣谛。即所谓数部三藏之事理二谛也。但《义章》又言此宗说诸法各有体性(安澄《疏记》卷一释四。宗条亦云,毗昙宗言法无自性云云。但毗昙是一切有部。一切有者即言一切诸法皆有自性。安澄之说恐误)。并不主法无自性,与不空假名宗不相合也。

空假名宗又称为案苽义(又名空有宗,或空有二谛义。此言有者,谓假名也)。《大乘玄论》卷一云:

第二空假名,谓此世谛举体不可得。若作假有观,举体世谛。作无观之,举体是真谛。如水中案苽(原作爪误下同),手举苽令体出,是世谛。手案苽令体没,是真谛。(《四论玄义》卷五,《三论略章》,均有此文,而较略)。

此宗持诸法假名而有,是俗谛。然体性不可得故无,是真谛。以俗真相对而解有无。此义于《成实论》中亦所常见。如曰“说四大四大所因成者,四大假名故有”《色名品》。“故佛于假名中以四大为喻,故是四大义”《明本宗品》。“五阴实无,以世谛故有”《灭法心品》。“如经中说,诸法但假名字。假名字者,所谓无明因缘诸行乃至老死诸苦集灭,以此语故,知五阴亦第一义(真谛)故空”《灭法心品》。此均以法假名有,而第一义则空(有者苽出,空有苽没)。查《成实》此意乃主分析空,即言诸法因缘所成。若分析诸缘求之,则体不可得故空。故吉藏《二谛义》卷上曰:

次《成论》……明诸法有为世谛,析法空为第一义谛。

又其《中论疏》云:

空假名者,一切诸法众缘所成,是故有体,名为世谛。折缘求之,都不可得,名为真谛。晚人名之为案(原作安)苽二谛。沈为真,苽浮为俗。难曰,前有假法,然后空之,还同“缘会”。故有“推散即无”之过矣。

“缘会”者指晋于道邃之缘会宗(安澄引《山门玄义》谓于道邃支道林均空有宗,旧名此师为案苽义,云云。谓之遁属北宗误)。因缘假有,推散即无,是则假有时非无,而无时非有。故后人斥为案苽义。《中论疏记》云:

均正《玄义》第三云,山门等目名“空有二谛”为案苽二谛。明苽没之时,举体并没。若出之时,举体并出。出时无没,没时无出。何异明(原作时)空之时无纤毫之有。明有之日,无纤毫(原专指纤字)之空。

夫谓俗谛假有,真谛空无,分谈二谛,是不知相即义。周颙与张融书(《弘明集》)论佛优劣,谓道家知有知无,而不能尽有尽无。盖亦只许老子属于第二宗。其致张书有曰:

夫有为有,物知其有(知俗谛为有)。无知为无,人识其无(知真谛为无)。老之署有题无,无出斯域。是吾《三宗》鄙论,所谓取舍驱驰,未有能越其度者也(世俗之说,不出前二宗)。佛教所以义夺情灵,言诡声律,盖谓即色非有(即有即无),故擅绝于群家耳(佛义在老子及世学之上)。

周颙以后,三论宗师谓开善二谛义亦属空假名。《大乘玄论》卷一曰“空假者,开善等用。”用善亦号为《成论》大师。其说散见三论宗旧籍。多评其分理为二。如《玄论》卷二明三种中道,而谓开善义为真俗合中道,并引开善《义疏》(按此乃《成论疏》)语曰:

二谛中道云谈物耶。以诸法起者,未契法性也。既未契故有,则此有是妄,以其空故是俗也。虚体即无相,无相即真也。真谛非有非无而无也。以其非妄有故俗虽非无,非无以其假有故也。与物举体即真,故非有,举体即俗,故非无。则非有非无,真俗一中道也。真谛无相故非有非无,真谛中道也。俗谛是因假,即因非即果,故非有非不作果,故非无,此非有非无俗谛中道也(《玄论》五明中道条,可参看)。

智藏言有三种中道,俗谛体虚而是妄有(妄有故非无而有,亦即假有)。真谛无相,而非妄有(故曰非无而无者)。体虚是妄,无相非妄,二谛相对,于是合则有真俗一中道。分则有真谛中道,与俗谛中道。以此似谓体虚是俗理,无相是真理,既为二理,即是二物(此吉藏破开善语)。不知中道即“一如”义,即“相即”义。必顺真而不逆俗,非去有(假名)而存空(实相)。如言“举体即真”,则似去有而存空。而“举体即俗”,则顺俗而逆真。做譬之于苽沈,举体没;苽浮,举体真也。

智藏所谓真俗一中道者,乃谓二谛一体。一体亦即谓相即(见《玄论》卷一,《玄义》卷五)。周颙之论亦明二谛以中道为体(见《二谛义》卷下)。吉藏谓三论师自始即用此义(见《玄论》一论谛体,及《二谛义》下)。故吉藏又曾谓开善用假名空义。如《二谛义》下曰:

次周顒明三宗二谛,一不空假,二空假,三假空。野城寺光大法师(未祥)用假空义。开善亦用,用中最不得意者(吉藏玄论卷一,《二谛义》卷下均谓开善曾闻《山门义》,然得语不得意)。

因开善与山门用语相同,而义实相异。故吉藏屡辨之(《二谛义》下破之尤详)。兹就二点说明三论人何以破开善义。(一)问曰,若用中道为体,则中道为是二谛摄,为是二谛外物。答曰,开善明二谛摄一切法尽。中道还是二谛摄。但此中道无名无相真则非俗(俗则非真),而即亦是以真谛为体。如此则真俗相对而失中道(《二谛义》下)。(二)开善序曰二谛者“一真不二之极理”。此拟指谛为理。谛如为理,则俗理非真。真理非俗。是仍为二理。不知二谛是教,因对二见根深之众,设此教。故二谛乃以表不二之理,如指指月,意不在指,意令得月(此见《二谛义》下)。因其是教,故唯一实谛,方便说二。如唯一剩,方便说三(此见《玄论》一)。总之,开善虽似言相即,而实分真俗为二,亦如老子虽知有知无,而仍是案苽义也。

按吉藏《中论疏》释《三宗论》谓晚人名不空假名为鼠喽栗,空假名为案苽。安澄《疏记》释曰,“晚人者僧诠师也”。又澄引均正《玄义》第三云,山门等目名空有二谛(指空假名)云云,而谓山门亦指僧诠。又澄引《山门玄义》(据安澄所书《山门玄义》似即兴皇法朗所作)。云,旧铭空假名为案苽义。则摄山诸师僧诠法朗尝引《三宗论》之说。又安澄《疏记》并云:

问均正《玄义》以周顒为不空二谛(安澄)曾引均正谓不空假名即周顒义,云云)。今何名假名空耶(何以名周义为假名空耶)。答,有人传云,均正《玄义》约未了时义而言。今约已了时义而言,“今”谓准《山门玄义》,释显亮师名为不空假名义,于法邃名为空假名,周氏名为假名空。此得理说,故以为第三也。

此言前二宗为未了时义,第三宗为已了。已了者,乃得理之说,为周彦伦所主之义。此亦可见周氏之论由浅入深,而以第三宗假名空为佛家之正义也。

假名空乃持业释。假名故空,空假相即,乃周颙之所以难前二宗。第一宗法自性空,犹存假有,故失相即。第二宗空则无相,假则妄有,析而为二,亦失相即。又因空假相即,周氏所以黜老氏。张融致周书有曰:

法性虽以即色图空(佛教)。虚无诚乃有外张义(老子)。

张少子此言亦许佛家法性即色是空,体用一如。而老子则诚于有外,别张无之宗义。宗极之无,在于有外。是与佛之有无相即不同。但老氏非不知即色,惟人情恒滞于有,故且不先言即色,而姑渐因有以尽无。故其书又曰:

直以物感既分,应物难合。令万象与视听交错,视听与万象相横。著之既已深,却之必方浅。所以苦下之翁,且藏即色。顺其所有,不震其情。尊其所无,渐情其顺。及物有渐去,人时欲无。既可西风昼举而致南精,夕梦汉魂中寐,不其可乎。

周之答书则曰:

苦下之藏即色,信矣斯言也。更恐有不及于即色,容自托于能藏。

其意直以为老氏之藏即色,乃因未悟于即色,即体即用,因自托于能藏,以资讳饰。而

佛教之所以义夺情灵,言诡声律,盖谓即色非有,故擅绝于群家耳。

“即色非有”则不外有,亦不外无(周氏曰老氏之神地悠悠,自悠悠于有外)。有无相即,故体性尽无,而亦尽有(尽者,完也,备也)。固非仅于有则知其为有,无则识其为无也。故周氏复书又有曰:

尽有尽无,非极莫备(至极之礼,并尽有无,即于尽有,且亦尽无)。知无知有,吾许其道家。唯非有非无之一地,道言不及耳(并尽有无,则非有非无)。非有非无,三宗所蕴(谓第三宗乃言非有非无)。傥赡余虑,唯足下其盼之。

由此言之,周氏之第三宗,谓诸法非有非无,不存空以遣有,亦非坏假以显实。盖即僧肇之学。故藏吉《中论疏》曰:

第三假名空者,即周氏所用。大意云,假名宛然,即是空也。寻周氏假名空,原出僧肇《不真空论》。《论》云,虽有而无,虽无而有。虽有而无,所谓非有。虽无而有,所谓非无。如此即非无物也。物非真物也。物非真物,如何而物。肇公云,以物非真物,故是假物。假物故即是空。大朗法师关内得此义授周氏,周氏因著《三宗论》也。

僧肇所谓之“不真空”,亦持业释,不真故空,空故不真。周氏假名空一语,与之同义。故《大乘玄论》曰:

假空者……虽空而宛然假,虽假而宛然空,空有无碍。

空有无碍,故非有非无,而不偏于有,不偏于无。故《中论疏》曰:

大朗法师教周顒二谛。其人著《三宗论》云,佛所以立二谛者,以诸法具空有二所以不偏,故名中道。

此所述虽简略不明显,然证之上来所言,则谓相即故不偏是亦中道义也。

推周氏之意,本性空寂,无名无著,世人著有,因为有失,若著于无,亦为未得。惟释迦究竟义乃无所著,乃为大圣。其致张少子书有曰:

但纷纷横沸,皆由著有。迕道沦俗,兹焉是患。既患由有滞,而有性未明。矫有之家,因崇无术。有性不明,虽则巨蔽。然违谁尚静,涉累实微。是道家之所以有稗弘教,前白所谓“黄老实雄”者也(道家因世人著有,而尚虚无亦有益教化。周前与张书中,称“黄老实雄”盖因此也)。王、何旧说皆云老不及圣。若如斯论,不得影响于释家矣。

据此则老氏矫有,因崇空无(佛家则言空以遣有,非去有以存空)。虽不及圣,而有稗世道。然则周颙之论,对于前二宗,当亦非完全抹杀,而并有所称许。惟体用兼备,则只许第三宗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