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法瑶

释法瑶

释法瑶姓杨,河东人,约生于东晋安帝之世。少而好学,寻问万里。刘宋景平中(约公历四三六)南游兖豫。贯极众经,傍通异部。(《高僧传·本传》)有东阿人释慧静少游学伊洛之间,晚历徐兖。至性虚通,澄审有思力。每法轮一转,辄负帙千人。(《高僧传·慧静传》)法瑶当在兖得听东阿静公讲。众屡请覆述,静叹曰,吾不及也。(《高僧传》本传)按《科金刚錍序》云,分大经章段始于关内凭小山瑶。又《百论疏》云,宋代道凭法师释此论之元首也。瑶公等并采用为疏。据此瑶恐曾受业关内凭。[1]《高僧远传》云:

时有沙门道凭高才秀德,声盖海岱。

僧远系在江北从凭受学,法瑶如为凭弟子,或亦在江北也。[2]瑶元嘉中过江。沈演之特深器重,请还吴兴武康小山寺。(本传)演之字台真乃武康人。平生好读老子,日百遍,以义理业知名。(《宋书》六十三)瑶民武康,每岁开讲,三吴学者,负笈盈衢。有释昙斌者,亦来从之研访《泥洹》、《胜鬘》,后为宋代法匠。(见《僧传》)瑶在小山寺首尾十有九年。自非祈请法事,未尝出门。(本传)但《宋书·王僧达传》曰:

吴郭西台寺多富沙门,僧达求须不称意,乃遣主簿顾旷率门义劫寺内沙门竺法瑶,得数百万。

按僧达于元嘉三十年(四五三)至孝建三年(四五六)为吴郡太守。如竺法瑶即小山释法瑶。则彼于此诸年中,曾居吴也。[3]《高僧传》曰,瑶年虽凄暮,而蔬苦不改,戒节清白,道俗归焉。《名僧传》亦列之于《高行传》中。或者瑶虽受施甚厚,而其自奉则甚薄也。

晋末宋初竺道生为当时法匠,创大顿悟义。其同学慧观持渐悟。谢康乐宋文帝亦伏膺生公之学,谢侯作《辩宗论》,与僧俗难问往复。文皇招致道猷、法瑗使生公之微言复张。[4]宋大明六年(四六二)孝武帝宠姬殷贵妃薨,为之立寺于青溪鸡呜桥北。因贵妃子子鸾封新安王,故以新安名寺。[5]敕名僧居之。先是帝于大明四年自临川招生公弟子道猷下都,申述顿义。[6]至此年又于吴兴礼致法瑶。瑶盖主渐。二人同被敕止新安寺,使顿渐二悟,义各有宗。瑶至京师,便就讲席,鸾舆降跸,百辟陪筵。(上见《僧传》)释昙斌当亦于其时止此寺,讲《小品》十地,并申顿悟渐悟之旨。而斌原曾从瑶听讲者也。(见《斌传》)计瑶于元嘉中过江,在小山最久,首尾共十九年,中间或曾居吴之西台。大明六年乃至京,住于新安。后于元徽中(四七三至四七六)卒,年七十有六。按前废帝杀子鸾毁新安诸寺,驱斥僧徒。(四六五)明帝践祚,敕令修复,并招还旧僧。(宋书天竺传)法瑶卒时,当仍在新安寺。

《高僧传》谓瑶著有《涅槃》、《法华》、《大品》、《胜矍》等义疏。按东阿静公诵《法华》、《小品》,注《维摩思益》著《涅槃略记》、《大品旨归》。则瑶之学问得力之处与静公略相同。《胜鬘》乃元嘉十三年译出。竺道生弟子道猷披读,叹其师之旨暗与经会,因为注五卷。(见《祐录》九经序)法瑶亦作《胜鬘义疏》,可见《涅槃》以外,此经为顿渐二家所必争者也。又据吉藏《百论疏》云,瑶公等采凭法师释百论意为疏,则瑶似亦曾为此论作疏也。其所作均佚,惟梁世《涅槃集解》颇录有法瑶之疏。而未注明为何时人,但查其卷一引瑶有曰:

宗(疑是宋字)音无以译其称,晋言无以代其号。

依其以晋宋并言,则自为小山寺法瑶也。[7]

宋释岳净《科金刚錍序》曰,“科分《大经》章段,起自关内凭小山瑶,前代未闻也。吾祖章安作疏益详”,云云。《大经》者指《涅槃》,章安灌顶有《涅槃经疏》三十三卷。又唐湛然再治章安《涅疏》卷一云,“分章段起小山瑶关内凭等,因兹成则”云云。由此可见法瑶曾将《涅槃经》详为科分也。又《法华文句》一上云,“天亲作论,以七功德分序品,五示现分方便品,其余品各有处分,昔河西凭(当即关内凭)江东瑶取此意节目经文。末代尤烦,光宅转细”。又曰齐中兴印小山瑶从庐山龙师受经分文同。[8]湛然《法华文句记》云,“江东(原作等)瑶即吴兴小山寺”。则法瑶于法华亦曾为科分章段也。[9]又据吉藏《百论疏》谓瑶曾采用凭法师之释。则瑶于凭在《涅》、《法华》及《百论》所见均有相同,二人关系之密亦可见也。按科分经文,原出印土。东晋诸师,渐有遵用。[10]但科分之事,中夏恐始于释道安。吉藏《无量寿经疏》云,“大判经例,则有三段,谓序、正、流通”。而宗密《孟兰盆经疏》下云,“解本文分三,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以三分之兴,弥天高判,冥符西域,古今同遵。”《僧传》谓道安于诸经“寻文比句,为起尽之义”。而弥天释道安著作中有《放光般若起尽解》一书。《法华文句记》一上云,“起尽者章之始末也”。由此言之,“起尽”盖科分最古之名称,道安用之最早,[11]而其所创者为三分,后世多遵用之。及至宋初科判益密,而法瑶之说,则至为人所重视也。[12]

自竺道生多发“珍怪之言”,而义海大起波澜。释法瑶者盖生公学说之敌人也。觅辑佚文,法瑶与生公相异之点约有三。一佛性,二渐悟,三应无缘也。兹分别略述之。

唐初均正《大乘四论玄义》卷七言古今论佛性体相有本三家、末十家之异。本三家者,一为道生法师,执当有为佛性体。二为昙无谶法师,执本有中道真如为佛性体。[13]三为望法师义。其文曰:

三于生谶(原文作远今改)之间执云,得佛之理为佛性,是望法师义也。

望法师乃瑶法师之误。《水经注·谷水篇》言及洛阳望先寺,据《迦蓝记》乃瑶光之误,是其确证。又《涅槃经游意》说本有始有共三家:第一灵味宝亮[14]之说。第三为开善义。而于其第二师曰:

次有障安瑶师云,众生有成佛之道理,此理是常,故说此众生为正因佛性,此理附于众生,故说为本有也。

障安者应作新安。《晋书》六十四道子传章安太守孙泰在《孙恩传》中作新安太守,可以推知障安即章安之讹,亦即新安也。查《涅槃集解》卷十八,解《贫女人喻》有云:

众生有成佛之理,理由慈恻,为女人也。成佛之理,于我未有用,譬贫也。

同卷又曰:

佛性之理,终为心用,虽复暂为烦脑所隐。

受教之徒,闻见佛性,方生信解,身中乃有此之胜理,生奇特想也。

又卷七引法瑶说理是常,如曰:

常理既显,方知昔旨,旨在于常,譬在水下也。

法瑶以理为正因佛性,此理是常,是本有是以理释本体也。法瑶释《涅槃》云,妙绝于有无之域,玄越于名数之分,[15]则常理显时,自超于万惑之外,而理显即是证体也。法瑶之后《涅槃》名师有僧宗者[16]亦畅谈理为佛性。《集解》引其言曰:

佛性是理,不断此也。(卷十四)

性理不殊,正以隐显为异。(卷十九)

与理冥苻,是出世之法也。(卷四十五)

佛性之理,万化之表,生死之外。(卷四十七)

性理是常,众生以惑覆故。(卷五十四)

非色者,理绝形色也。(卷五十五)

梁时灵根寺慧令僧正亦执理为佛性。《四论玄义》说末十家之二曰:

第二灵根令正执望师义云,一切众生本有得佛之理,为正因体。即是因中得佛之理,理常也。故两文为证:一者《师子吼》品云,佛性者十二因缘名为佛性。何以故?一切诸佛以此为性。此明正因性而言诸佛以此为性,故证知因中有得佛之理也。二者亦《师子吼》,菩萨问言若一切众生已有佛性,何用修道?佛答佛与佛性虽无差别,而诸众生悉未具足,此正自有性而无佛故。言未具足亦简异木石等无性也。

《大乘玄论》三述谈佛性有十一家。其第九家以得佛之理为正因佛性,且曰此是零根(零字误)僧正所用。可见法瑶可说从者甚多。[17]宜可别于竺道生义外,卓然成家。按《玄论》又评理为佛性曰:

此义最长,然阙无师资相传。学问之体,要须依师承习。今问以得佛理为正因佛性者,何经所明,承习是谁?其师既以心为正因佛性,而弟子以得佛理为正因佛性者,岂非背师自作推画耶,故不可用也。

此文最可注意。盖《周易》原有穷理尽性之说。晋代人士多据此而以理字指本体。佛教学人如支道林,竺道生等渐亦袭用。似至法瑶而其说大昌,用其义者不少,吉藏亦赞美其义最长,但初无佛经明文,可作根孟也。此于中国哲学理论之发展,有甚深之关系,余拟别为文,详其原委,兹不赘述。

释法瑶不但谈佛性与竺道生不同,而其主张渐悟,则尤与生公学派立异。原夫顿渐之论出于三乘十地之讨论。(详拙著《竺道生与涅槃学》)而尤以十地之解释为尤要。支道林分见理与证体为二,主理可以分。谓七地始得无生,是时已悟理,但至于十地,金刚心现,理全乃证体而作佛。故刘虬曰,支公之论无生,以七住为道慧阴足,十住则群方与能。是谓悟可在七地,后世称之为小顿悟。竺道生合悟理与证体为一,主理不可分。谓“理唯一极”,“空理乃睹”。故必至十地,乃可言悟。后世因号为大顿悟。法瑶盖犹用支公旧说。慧达《肇论疏》称僧肇师、支道林、道安、慧远、“㻔法师”执小顿悟。硕法师,《三论游意义》谓“一肇师,二支道林师,三真安埵师,四邪通师,五理山远师,六道安师”,为小顿悟之六家。此中理山远即庐山慧远。邪通师不详。埵师与《达疏》之瑶法师均瑶师之讹。而真安亦新安之误也。《达疏》云:

三界诸结,七地初得无生,一时顿断,为菩萨见谛也。

此与硕法师所述小顿悟义相同。《涅槃集解》虽未广钞瑶师此说,[18]然吾人观于宋孝武帝召法瑶入京,与生公弟子道猷同止新安寺,使顿渐二义,各有所宗。则法瑶师为渐悟家,可以知矣。

竺道生曾撰《应有缘论》,而释法瑶则主应无缘。慧达《肇论疏》云:

生法师云,感应有缘,或同生苦处,共于悲愍,或因爱欲,共于结缚,或因善法,还于开道,故有心而应也。埵法师盛说无缘。引卢舍那为证,一切诸佛身同一卢舍那,但于迹中异,故彼此不同耳。

佛性义在释体,渐悟义在明证体之由,而感应义则在说体用关系,佛之应化乃就用言。然用不离体,故如一切诸佛,同一卢舍那,但只是迹上有异,故有应之不同。如《肇论》所谓“言用则异,言寂则同”也。均正《四论玄义》六有云:

安肇二师与摇法师云,圣人无心而应。

慧达之埵法师均正之摇法师同系法瑶之讹。其所谓无心而应,亦即应无缘。盖凡人之知取相,故有知有心,相生即缘法,缘法非真,故圣人无知,而其应无心也。肇公《般若无知论》释此最妙,兹不必详也。均正谓瑶之旨与肇同,则其说大概可推知也。[19]

竺道生千祀之哲,而法瑶亦一代之秀。方其盛时,颇持其说与生公之学抗衡。其后南北朝隋唐之作者,尝有称述,许为名家。惟阅时既久,著作亡佚,书卷所载,复多讹伪。所谓之望法师、img、摇、埵或埵法师,及鄣安瑶,或真安瑶,均新安寺法瑶也。其名亦既湮没不彰,其学自更无人道及矣。

(原载《国学季刊》五卷四号,1932年)

[1]慧静为东阿人称为东阿静,则关内凭自当为关内人。

[2]又《超进传》亦有道凭,或是同一人。

[3]按宋初僧人,原不均姓释。如与法瑶同居新安寺之释道猷,《祐录》九,道慈《胜鬘经序》作竺道攸,可以为证。又竺道生亦宋初人。

[4]详拙著《竺道生与涅槃学》,《国学季刊》三卷一号。

[5]见《建康实录》,《宋书·天竺传》及《张融传》。又《高僧传·僧远传》谓寺为子鸾所造。

[6]《僧传》谓道猷乃文帝召之入京。此从《祐录》九道慈之序。

[7]按《涅槃经游意》、《明涅槃义》引有img师之说,审之即出于上说《集解》所引之文中。img字盖瑶字之误也。

[8]《僧传·僧印传》云,“后进往庐山从慧龙谘受法华。龙亦当时著名,播于《法华》宗旨,印偏构彻,独表新异”云云。小山瑶当与龙同时,而采用其《法华》者。又吉藏《法华玄论》一云,光宅受经于中兴印法师,印从庐山慧龙学《法华》。又湛然《文句记》自云,读光宅法云疏,唯见“文句纷繁,章段重叠”。此所谓光宅转细也。

[9]其科分大略可于智顗《文句》卷一,吉藏《义疏》卷一,所述僧印之说推得之。

[10]吉藏《法华义疏》曰,如天亲解《涅槃》有七分,龙树释《般若》无章门,盖是天竺论师开不开之二类也。河西《涅槃疏》,开为五门。道融讲新《法华》类为九辙。至如《集解》净名之说,撰注《法华》之文,但拆其玄微,又不预科起尽。盖是震旦诸师开不开两义也。

[11]梁《法华义记》一谓经无大小,例分序正流通三段,而详言此经三段之“文句起尽”。隋慧远《涅槃义记》称“起尽”为“终结”,亦言诸人多用三分。《胜鬘·宝窟》上则称科段为明经分齐。

[12]按法瑶为《涅槃》《法华》分段,颇为后人称述。而《胜鬘·宝窟》上云,“末代相承,多开章门。以其章门,示经起尽。”则或瑶之《胜鬘疏》亦有科分也。

[13]原文作昙此远,但吉藏《大乘玄论》第三言河西道朗承昙无谶作《涅 义疏》以中道为佛性。所言恰与均正记载相合。故知昙此远乃昙无谶之误。

[14]原作高高。查照均正所说之末第三家,知为宝亮之误。又《大乘玄论》说佛性之第十家,为和法师亮法师说与均正之末三家同,亦可引为证。

[15]慧达《肇论疏》引此语,分字作表。且谓为埵法师语。埵字乃瑶之误。

[16]曾受道于昙斌而斌曾问学于瑶。

[17]《集解》卷十八,引梁智秀亦有性理无二之言。

[18]唯其卷十五引有瑶公十地三住处之说,可相发明,

[19]按《广弘明集》载梁昭明太子《解法身义》,言至人不应,而众生注仰蒙益,亦主应无缘说,可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