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慧观渐悟义

(21)慧观渐悟义

竺道生既唱顿悟,一时争执极烈,(已见前),加入讨论者甚多。《世说新语·文学篇》曰:

佛经以为祛练神明,则圣人可致。(原注曰:释氏经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能修智慧,断烦恼,万行具足,便成佛也。)简文云:“不知便可登峰造极不?然陶练之功尚不可诬。”

简文帝在泥洹佛性说流行以前,即已知成佛之难。谢康乐辩宗论谓释氏圣道之远,亦明其登峰造极之不易也。生公死后,宋文帝尝述其顿悟义,帝王若此,士人可知。惟渐悟为释氏之论,此谢氏亦已言之。生公以前,支遁顿悟在于七住,仍须“进修三位”,乃登峰造极。自生公视之,亦是渐悟。此外则均持渐悟者也。

如《涅槃无名论》为僧肇所作,则为持渐以驳顿之最早者。但《涅槃无名论》文笔虽与《不真空论》相似,然颇有疑点,或非僧肇所作。(一)据《肇论疏》等均谓此论中引及《涅槃经》:按肇死(四一四)在大经译出(四二一)之前,《泥洹》六卷本之译(四一七至四一八)亦在其后。(二)肇在什公逝后一年而亡,而其上秦王表中引及姚兴与安成侯书;按彼书中所言,似什公去世已久。(三)《无名论·十演》中反驳之顿悟显为生公说,而《九折》中所斥之渐说则为支公七住顿悟说,是作者宗旨赞成七住说而呵弹大顿悟;据今所知,生公以前无持大顿者,而生公立说想在江南且亦远在肇死之后。(四)《无名论》中有南北之喻;此与《辩宗论》背南停北之譬,虽取义互殊,而实巧合。(五)《无名论》非肇作,六朝人似无有疑之者;但《内典录》有下列一条:

《涅槃无名》《九折、十演论》,无名子。(今有其论,云是肇作,然词力浮薄,寄名乌有。)

此所谓无名子者,似谓《十演论》托名为无名子所作。若此则道宣已疑之也。

《涅槃无名论》虽不为肇公所作,然要亦宋初顿渐争论时所作。兹略叙《难差》以下六章。按有名主顿,无名主渐,兹为醒目,直标为“顿”、“渐”二家。顿家意曰,

夫涅槃不可分,妙一无差,然经言三乘差别,又曰七住无生再进修三位,究竟之道何来升降之殊耶?(以上《难差》第八,显系据生公义而谈。)

渐家答曰,

究竟之道,理虽无差,识根不一,智有深浅,故虽俱到彼岸,而升降不同。(以上《辩差》第九,谓差异在人,则亦慧观之意也。下详。)

顿家又难曰:

夫理既无差,则体理之人何有差异?(以上《责异》第十)。

渐家复答曰:

涅槃虽一,然仍因幽鉴有浅深,此非我异无为,以未尽无为,故有三耳。(以上《会异》第十一)

顿家又难曰:

累尽鉴生,应无余翳,既曰不二,则不容心异;不体则已,体应穷微,而曰体而未尽何邪?(以上《诘渐》第十二。)

而渐家之答,一为反驳顿说,谓

结使重惑,而谓可顿尽,亦所未喻。

一为申明渐义,谓

至理无涯,人智有涯,而各有殊异,何能顿尽?

此仍谓差异在人也。(以上《明渐》第十三。)就上六段反复陈述,实只因人而差一义也。

反对顿悟之名僧实为慧观。观与生同游匡山,并往关中见什,还江南后亦为世所重。作《渐悟论》以抗生公、谢侯照《名僧传钞》载《三乘渐解实相》一文,审其次序,当即观作,或并出《渐悟论》中,兹全录而略论之。

论曰:问三乘渐解实相。曰:《经》云三乘同悟实相而得道,为实相理有三耶?以悟三而果三邪?实相唯空而已,何应有三?若实相理一,以悟一而果三者,悟一则不应成三。答曰,实相乃无一可得,而有三缘。行者悟空有浅深,因行者而有三。

此相当于《难差第八》、《辩差第九》之文,而观公答言亦持差别在人与无名论之说相同。彼文继曰:

问曰,若实相无一可得,悟之则理尽,不悟则面墙,何应有浅深之异,因行者而有三?

此与《责异》第十之问相同,《无名论》所答仍谓差别在人,而此文答辞则实较切实。其文曰:

答曰,若行人悟实相无相者,要先识其相,然后悟其无相。以何为识相,如彼生死之相,因十二缘。唯如来洞见因缘之始终,悟生死决定相毕竟不可得。如是识相非相,故谓之悟实相之上者。菩萨观生死十二因缘,唯见其终,而不识其始。虽悟相非相,而不识因缘之始。故谓之悟实相之中者。二乘之徒,唯总观生死之法,是因缘而有,虽悟相非相,不著于生死;而不识因缘之始终,故谓之悟实相之下者。理实无二,因于行者,照有明暗,观彼诸因缘有尽与不尽。故于实相而有三乘之别。

问曰,菩萨之与二乘,既不穷因缘之始终,何得称缘实相而得道?答曰,菩萨之与二乘,虽不洞见因缘之始终;而解生死是因缘而有,知生死定相不可得。故能不染著于生死,超三界而得道。云云。

此言须先识其相,然后悟无相,实有至理。生公当时不知如何作答。但《名僧传钞·说处·道生传》诸条中有曰:

二乘智慧总相观空,菩萨智慧别相观空事。

此必上文之答辩,惜不知其详也。按此皆就三乘而言又可见顿渐争执其关键所在也。

又慧达《肇论疏》亦引观之言一段,系驳《辩宗论》背南停北之喻。其文有讹误。不甚可解,因其亦吉光片羽,并全录以俟后考。

释慧观师执渐悟,以会斯譬云:发出嵩洛,南形衡去百里,仿佛云岭,路在嵩(崇)朝,岑严游践。今发心而向南,九阶为仿佛,十住为见岑,大举为游践。若以足言之,向南至未至。以眼言之,即有见而未明。但弁(辩)宗者得其足以为五度度,况渐悟者取其眼以为波若之向南之行,而所取之义殊。犹不黾之能,而所用之功异之也。

推观公之意,大举游践虽在登峰之后,而足发嵩洛自远而近,悟之阶级亦不可忽也。吉藏《法华玄论》曰:

宋道场寺惠观法师著《涅槃序》,明教有二种,一“顿教”即《华严》之流,二“渐教”谓五时之说。

吉藏得见章疏最多,此言当不误。据此,观公亦容许顿教,然其详亦不可妄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