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涅槃大本之传译
《涅 大经》译者为北凉昙无谶。(无或作摩,谶或作忏,《文选注》作昙无罗谶。)据《高僧传》,谶中天竺人。(《魏书》九十九及《释老志》均称为罽宾沙门。)初学小乘,后见《涅槃经》,方自渐恨。又擅方术,为王所重。后因事得罪惧诛,乃至罽宾,赍有《大涅槃经前分》十卷并《菩萨戒经》、《菩萨戒本》等。后复至龟兹。彼二处多学小乘,不信《涅槃》(参看《僧传》及《祐录》十四)乃东入鄯善。(此据《魏书》九十九,并言谶因私通王妹奔凉州。)最后止于敦煌。《祐录》卷八,《大涅槃经序》曰:
天竺沙门昙摩谶者,中天竺人,婆罗门种。……先至敦煌,停止数载。大泪渠河西王者,……开定西夏,斯经与谶自远而至。
《祐录》同卷《涅槃经记》曰:
天竺沙门昙无谶……先在敦煌,河西王……西定敦煌,会遇其人。
按蒙逊于晋义熙八年(四一二)迁姑臧,称河西王,改元玄始。至刘宋永初元年(四二〇)灭西凉李氏,取酒泉敦煌。顷之,西凉李恂复入敦煌。明年三月蒙逊率兵复克之,屠其城。昙无谶之至姑臧,或即在是年,即北凉玄始十年也。(四二一)(据此,则《魏书》言谶自鄯善亡奔凉州,当非事实。)
据此,则谶先居敦煌,于玄始至姑臧。然《祐录》宋元明版均载谶译经有十一部,而其出经年月多在玄始十年以前。
兹录其全目,及年月地点于下:
《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伪河西王沮渠蒙逊玄始十年十月二十三日译。(此系据《祐录》卷八所载道朗序)。
《方等大集经》二十九卷,玄始九年译。(丽本无此五字)。
《方等王虚空藏经》五卷。
《方等大云经》四卷,玄始六年九月出。(丽无此七字。)
《悲华经》十卷,《别录》或云龚上(道龚)出,玄始八年十二月出。(丽无此八字)。
《金光明经》四卷,玄始六年五月出。(丽无此七字。)
《海龙王经》四卷。玄始七年正月出。(丽无此七字。)
《菩萨地持经》八卷,玄始七年十月初一日出。(丽无此十字)。
《菩萨戒本》一卷。《别录》云敦煌出。
《优婆塞戒》七卷,玄始六年四月十日出。(丽无此九字)。
《菩萨戒优婆(塞)戒坛文》一卷,玄始十年十二月出。(丽无此八字。)
案上列宋元明本所注年月,除《涅槃》外,均不见于丽本。而《祐录》卷九所载之《优婆塞戒经记》,谓系丙寅夏四月二十三日河西王世子沮渠国与诸优婆塞等五百余人请天竺法师昙摩谶译,七月二十三日讫,道养笔受。丙寅岁即玄始十五年,是则宋元明板所注“玄始六年四月十日出”九字实误。且《长房录》《开元录》均无,三板所注十年以前年月,则费氏及智升所见之《祐录》均无此项年月可知。不知何年时经伧人羼入宋本,元明本因之而误,实无根据也。
《大般涅槃经》据道朗序于玄始十年十月二十三日出,惟未言何时译竣。而《高僧传》则言玄始三年初译,十年十月二十三日讫,慧嵩笔受。(《释老志》作智嵩)但如谶于十年三月后至姑臧,则《僧传》所言亦误也。又《僧传》谓谶于出经之前,先在凉土习语三年,亦不知确否。但据《祐录》卷二,引《别录》谓《菩萨戒本》在敦煌出,则其至凉土前,已能译经。或在凉土习华言三年之说亦妄也。又《祐录》十四谓谶携来《前分》十二卷,后还国,于于阗得经本归凉续译之。而《高僧传》谓谶自携来《前分》十卷,后又往于阗求得《中分》还译之,后又遣人到于阗求得《后分》译之。《祐录》之《涅槃经记》则谓初十卷五品系智猛携至高昌者,次八品则胡道人于敦煌送来。隋《灌顶涅槃玄义》谓前五品二十卷,乃谶与智猛共翻;后遣使外国,又得八品,译之为二十卷。四说各不同。但僧祐、慧皎均言智猛于宋元嘉元年(四二四)发于天竺,已在谶到姑藏之后。经记所言,想不确也。
谶所译经均属大乘,而所译《涅槃经》开中国佛理之一派,至为重要。迨至泪渠蒙逊末年,北魏强大,太武帝闻谶名,召之。蒙逊不与,并疑谶,遂杀之。(《魏书》九十九谓“帝闻其善男女交接之术,召之。”云云与《释老志》、《祐录》、《僧传》等所载各有不同。)事在义和三年,即宋元嘉十年也。(四三三)谶译《涅槃》,凉土义学僧人即注意此经。《祐录》卷十四谓北凉当时慧嵩道朗号称独步。而道朗作《涅槃经序》,并有经疏。(见吉藏《大乘玄论》)《释老志》载智嵩为译时笔受。后以新生经论于凉土教授,辩论幽旨,著《涅槃义记》。智嵩当即慧嵩也。(《祐录》卷十《毗婆沙序》亦称曰智嵩道朗)。但当时高僧虽已解新经,然不久凉土兵乱,《涅槃》之学流至江南,乃称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