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世界各宗教,类皆自多元趋于一元。太古之人,信精灵妖鬼之实有,于是驱役灵鬼之方繁兴,其方法寄于人者谓之巫觋;其方法托于物者谓之桃符;其于祭祀,皆以其所持,求其所欲,实含商业性质(凡具此性质之歌曲,多见于阿他婆吠陀。是编虽晚出,而思想有较《黎俱吠陀》尤古者)。人之于神,实立于对等或同等地位,顾鬼神既可用之害人,自亦可因之自害,由是而生恐惧,而生敬畏。人之于神,不敢驱而须求,不事威逼而在祈祷,其于祭祀,固有交换授受之心,而福善祸淫实信仰之要素。其时之神,若因陀罗、雷雨之神,有家室,具肢体,乘车争斗,游乐饮宴,其性质固不高于人也。然其威力渐驾群神之上,人之对越极为卑逊,此外若阿耆尼(火神)若法龙那(司世界之秩序)若须摩(原为醉人饮料)及《吠陀》宗教诸大神,征其地位,则印度宗教已由多魔教而进为多神教。
宗教根本既在笃信神之威权,遂趋于保守而进化迟迟。其初当人民道德幼稚时代,神之性质自以人为标准,故民蛮尚斗而因陀罗之神尊,尊其残暴也,民俗贪饮而须摩之草神,神其能醉也。其后文化增进,民德渐高,然宗教以尚保守,神之性质遂形卑下。此种现象,在《黎俱吠陀》中已可索得形迹,如其卷十之一百十七篇,仅奖励人为善,而毫未言及神,盖似以神之德衰,非可凭准也。卷十之一百五十一篇为颂信神之歌,论者谓当时盖信仰渐弱,作者有为而言。(如卷二之十二,即谓因陀罗神之存在,有否认之者)。及至佛陀出世之时,对于《吠陀》宗教之怀疑者更多。神之堕落,几与人无殊。弥曼差学者解说祭祀之有酬报,非由神力,数论颂释力攻马祠之妄(见金七十论卷上),而非神之说(或称无神Atheism),不仅佛教,印度上古、中古各派几全认之。
人民对于诸神之信仰既衰,而遂有一元宗教之趋向。论者谓埃及之一元趋势,在合众神为一,犹太之一元宗教,始在驱他神于族外,继在斥之为乌有,而印度于此则独辟一径,盖由哲理讨论之渐兴,玄想宇宙之起源,于是异计繁兴,时(时间)方(空间)诸观念,世主、大人Purusha诸神,《吠陀》诗人叠指之为世界之原。盖皆抽象观念,非如《吠陀》大神悉自然界之显象,实为哲理初步,而非旧日宗教之信仰也。此中变迁关键,大显于初期之奥义书中。《奥义书》者旨在发明《吠陀》之哲理,而实则《吠陀》主宗教,甚乏哲理之研讨。诸书(《奥义书》有多种)所言,系思想之新潮,顾宇宙起源之玄想,在《黎俱吠陀》中已有线索,其中虽无具体之宇宙构成学说,然其怀疑问难,已可测思想之所向,此诸诗作者,不信常人所奉诸神创造天地,而问难日与夜孰先造出,世界为何木(意犹谓何种物质何种本质)所造。类此疑难散见颇多,而以卷十之一二一篇及一二九篇等,至为有名。其一二一篇曰(原为韵文,今只求意义之恰当,未能摹仿原有音节韵律。)
太古之初,金印始起,生而无两,万物之主,既定昊天,又安大地,吾应供养,此是何神?俾吾生命,加吾精力,明神众生,咸必敬迪,死丧生长,俱由阴庇,吾应供养,此是何神?徒依己力,自作世主,凡有血气,眠者醒者,凡人与兽,彼永为主,吾应供养,此是何神?神力壮严,现彼雪山,汪洋巨海,与彼流渊,巨腕远扬,现此广莫,吾应供养,此是何神?大地星辰,孰奠丽之,天上诸天,孰维系之,茫茫寥廓,孰合离之,吾应供养,此是何神?两军对峙(指天地),身心战栗,均赖神力,视其意旨,日出东方,照彼躯体,吾应供养,此是何神?汪洋巨水,弥满大荒,蕴藏金卵,发生火光,诸神精魄、于以从出,吾应供养,此是何神?依彼神力,照瞩此水,蕴藏势力,(指金卵)且奉牺牲,缠此上天,诸天之天,吾应供养,此是何神?祈勿我毒,地之创者,明神正直,亦创上苍,并创诸水,明洁巨伟,吾应供养,此是何神?(本篇共有十阕。第十阕显为后人窜入,故未译)
怀疑思想之影响有三,夫人以有涯之生命,有限之能力,而受无尽之烦恼,生无穷之欲望,于是不能不求解脱。印土出世之念,最深,其所言所行,遂几全以灭苦为初因,解脱为究竟。降及吠陀教衰,既神人救苦之信薄,遂智慧觉迷之事重。以此,在希腊谓以求知而谈哲理,在印度则因解决人生而先探真理。以此,在西方宗教哲学析为二科,在天竺则因理及教,依教说理,质言之,实非宗教非哲学,此其影响之大者一也。宇宙起源之说既兴,而大梵一元之论渐定。大梵者,非仅世之主宰,(如耶教之上帝)亦为世之本体。(西方此类学说名泛神主义)其后吠檀多宗以梵为真如,世间为假立,此外法是幻之说也;僧佉以梵为自性,世间为现象,此转变之说也;至若弃一元大梵而立四大(或五大)极微,如胜论顺世,则积聚之说也;至若我法皆空,蕴界悉假,则精于体用之说也。是脱多神之束缚,亦且突过一神(大梵乃泛神论非一神论)之藩篱矣。此影响之大者二也。《吠陀》诸神势力既坠,而人神之关系亦有变迁,由崇拜祭祀,进而究学测原,吠檀多合人我大梵为一,僧佉立自性神我为二,胜论于五大之外,别有神我,大乘则于法空之内,益以我空,诸派对旧日祈视之因陀罗阿耆尼,均漠然视之。此其影响之大者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