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业报轮回之说,虽为印度著名学说,而其成立甚晚。在《黎俱吠陀》中,已有报应不死之说,而无依业报以定轮回之想。当时思想,以人之生命为神所授与,死则躯壳归于土,常人之魂恒附系于丘墓间,而善人之魂还居天上。(在最上之天为阎王之世界)屏绝嗜欲,清净受福,惟逢家祀亦来受享,子孙之福利亦常不能去怀,恶人则身体深沈土中,其鬼魂被弃置极暗之地。至若地狱之详情,轮回之可畏,当时雅利安人似未梦及。
论者谓轮回之说,雅利安人得之土著,故在其入居五河之前,人民乐天,及入印度,乃渐厌世,此说虽有可疑议(轮回之说有二要素,一为身死而灵不灭,二为惩恶劝善。颜夭跖寿,均有来生为之留余地,此二点《黎俱吠陀》已具有之,(如上段说)故现有谓轮回之说非出自土人,而系循雅利安人思想进化之顺序所得)然印度厌世主义之受轮回说之影响,实甚合理。夫宗教重不死,而印人尤喜静寂常住,然事与望远,如佛告比丘,“世间无常,无有牢固,皆当离散。无常在者,心识所行,但为自欺,恩爱合会,其谁得久,天地须弥,尚有崩坏,况于人物,而欲长存。”(录东晋译《般泥洹经》)烦恼生死,悉为业果无常之苦。根据轮回,此所以印土诸宗,莫不以尽业缘,出轮回为鹄的。质言之,则皆以厌世为出世之因,悲观(谓世间为苦海)为乐观(谓究竟可解脱)之方,世谓印度民族悲观厌世,实非恰到之言也。
印度宗派既有析知识、行为、享受与知者、作者、受者为二事。于是有何物轮回之问题发生。盖仅有神我轮回,则人受生后必但有知者等,知识等必遂无根据,且数论等谓神我无缚无脱,实不轮回,故轮回者恒于神我之外,别立身体、(物质)知识(精神)之原素,即如数论之轮回者为细身。(一)细身人相具足,受生后为身体之原素,(此种变迁名曰相生)(二)细身为有,(犹言心理状态业缘属之)薰习乃成人心理之原素,(此种变迁,名曰觉生)神我之于细身,绝为二物,细身轮回,而神我固仍超出生死也。吠檀多亦以知者知识对立,故亦有细身说,(唯稍与数论异)诸宗易知,且待后述。
唯佛教立无我义,人世轮回遂德依业报因果之律,而无轮回之身。顾佛之立说根本,初与外宗无异。盖最初宗教信灵魂不死,嗣后学说遂俱言神我是常,神我既不变,而知识行为享受为非常,故诸宗遂析之为二。佛以为人为五蕴积聚,五者之外,无有神我,亦如轴不为车辋,不为车辐,毂辕轭等均非是车,必待合聚,乃有完车,然人生各部悉为无常,无常即非我,如佛告阿难:
阿难,此三受有为无常,从因缘生,尽法灭法,彼非我有,我非彼有,当以正智,如实观之。(中略)如来说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苦乐受是我者,乐受灭时,则有二我,此则为过。若苦受为我者,苦受灭时,则此二我,此则为过。若不苦不乐受是我者,不苦不乐受灭时,则有二我,此则为过。(摘录《长阿含经》卷十大缘方便经。)
色想行识,自亦如是,夫诸外道,或不以色(物质)为我,色变幻非常故;或不以行为为我,行为变幻非常故,乃至不以感情知觉智慧等为我,俱非常故。顾独立知者实不知,思想以外,何有知者之可言,且以因果言之,知者亦何非无常。外道主无常即非我之义,而推论不彻底,如来所见实独精到。亦复乎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