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种类

(2)种类

夫苦乐之源,因皆根于妄生分别,全由心理上之作用。虽当心理有种种之变动,有种种之接触,吾得而类别之。

快乐与痛苦有广义有狭义。广义者一班众生之所承认,无论水火兵灾,无论生老病死,无论苛政人事心理不如意者,莫不谓之苦,反是而身心之如意者则类皆谓之乐。狭义者一部分之哲学家所谓真苦乐也,是则其谓苦乐,恒有道德观念,恒有真理观念,恒有救世思想,谓乐莫大于心神之快愉而身体不与焉,哀莫于心死而身死次焉。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持此以衡则皆狭义之苦乐也。

快乐与痛苦有自动性有受动性。自动性者全为狭义之苦乐,受动性者则为世俗之所谓苦乐广义者也。自动性之苦乐出于已关于一己之道德,关乎一己之性情,若受动性之苦乐,则动于外物,藉于境遇,关乎一时之外界影响,关乎一地之外界势力。故自动性者狭义而受动性属于广义也。

快乐与痛苦有积极性,有消极性,积极性者为身心身真感快乐或真觉痛苦之谓,消极性者,则心不觉痛苦之快乐与不感快乐之痛苦是也。广义狭义或自动性或受动性之苦乐,皆有为积极有为消极者,非必一律也。

快乐与痛苦有精神及身体上之别,其实精神上之苦,乐即狭义者,身体上之苦乐即属广义。精神上之苦乐则哲学家之所视为苦乐者也,由是而霍布士诸氏由是有善为快乐,恶为痛苦之学,遂利用苦乐说道德,亦苦心亦敏给也。

按心犹体也,身体无适当之保养,无合格之运动,无合宜之饮食,无佳美之时气,无优良之地位,则发生病疫无他处之乖方也。苦心亦然,无道德无才智不用良知良能,则亦发生心之疾病,非必有人执赏罚于其间也,亦以处置乖方耳。西方哲学家之乐利派俱以善恶为乐苦之源,良有故也。(未完[1])

(原载《清华周刊》第30、31期1915年2月)

[1]本篇为未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