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竺道生顿悟与三乘十地
在生公以前中国佛学界已分辩顿渐。及至道生,其问题所在仍为《三乘》与《十地》之研讨。按康乐主顿悟,谓理归一极。
一极者对于三乘而言。故道生《法华经疏》曰:
既云三乘是方便,今明是一也。佛为一极,表一而为出也。
理苟有三,圣亦可为三而出。但理中无三,唯妙一而已。
又曰:
譬如三千,乖理为惑。惑必万殊,反而悟理。理必无二。如来道一,物乖为三。三出物情,理则常一。如云雨是一,而药木万殊。万殊在乎药木,岂云雨然乎?
而慧达《肇论疏》曰:
唯竺道生执大顿悟云,无量(应是果字)三乘,有因三乘。
夫权智入道之途可殊,故因可有三。至若妙极之果,则仅是一,所谓理不可分也。理既是一非三,则须悟一。悟一则万滞同尽也。此乃据三乘,而言。又道生著作中有《八住初心欲取涅槃义》[5],可见其于十地常所究心。而《三论游意义》谓支公等之“小顿悟义言七住得无生忍,而竺道生用大顿悟义也。金刚以还,皆是大梦,金刚以后,皆是大觉也。”
唐均正《四论玄义》有曰:
故经云,初地不知二地境界,乃至第十地不至(知?)如来举足下足也。亦是大顿悟家云,至第十地始见无生;小顿悟家云,至七地始见无生也。
《涅槃集解》卷五十四引道生之言曰:
十住几见,[6]仿佛其终也。始既无际,穷理乃睹也。
穷理乃睹,生公之顿悟也。(七住未穷理,依生公意,自非真睹。)
何谓大小顿悟耶?大顿悟者,主张“极慧”,谓“理唯一极”。依灭累而言,不但初地乃至七地“渐除烦恼”,不能名为悟。(上诸语均见道生《法华经疏》。)此即《肇论》所引,谓于七住获无生忍,进修三位,夫即言须进修三位,则七地之尚有渐进也明矣。故慧达《肇论疏》引生公之言,谓“十地四果盖是圣人提理令(原作今)近”。可见十地阶差均非悟也。十地菩萨“以金刚三昧散坏尘习转入佛慧”[7];(上语见《法华疏》。)
佛慧者,乃真悟也。故慧达引生语又曰,“故知诸佛乃能悟耳”。支道林等于七地言顿悟,七地以上,非是无余,故曰小顿悟。
道生主佛慧,确然大悟,具一切智,所以为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