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期间粤北地区开展在线教学的情况
新冠疫情期间,为响应国家“停课不停学”号召,粤北地区中小学也按要求开展在线教学,虽然都是在线教学,但因为地区差异,各地的在线教学还是有所不同。粤北地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在线教学的困难较多。
(一)中小学开展的在线教学
1.在线教学形式
根据《韶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停课不停学”在线学习方案》,线上学习以共享课堂、共享资源、在线课堂、在线教研为实施途径。各中小学结合实际,选择一种或多种途径开展在线教学与学生学业辅导活动,大部分学校教师主要通过微信、QQ等大家所熟悉的社交软件组织和开展线上学习,选择学习内容,达成线上学习目标。另外,部分学校会因校施策,实行“一校一案”,即各校根据本校实际,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地区实施分层分级教学。条件允许的话,各区县教育局会要求教研部门根据学校需要,组织一批名优教师录制专题指导课,供各校师生选择使用;没有条件自行录制教学视频的,则建议各校利用当前各资源平台免费分享线上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组织教师精心选择优质教育资源,并向学生和家长推荐,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持。
2.在线教学平台应用
大部分教师将班级微信群或班级QQ群作为网上在线教学的主要平台,在线上进行考勤、疑难解答、作业辅导及教学。教师在使用在线教学平台时,偏向于使用通讯功能(其实主要原因还是教师使用这些社交软件的熟练度),教学功能则被淡化了。为保证线上课程质量,学校主要采用一师一优课、粤教翔云数字教材等在线教学平台作为学校线上教学的主要资源,同时学校也为师生准备了相应的教学资源,主要在班级微信群分享使用。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实际需要,自行从“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在家上学”、一起学网校、学而思网校、学科网等学习平台里有针对性地为孩子选择一些优质、免费的资源供孩子自主学习,作为辅助和补充。
考虑到居家学习的客观条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学习效果会有差别。在学校正式开学恢复课堂教学后,各地各校对学生居家学习情况进行了摸底,对学习质量进行诊断评估,然后有重点地对已学内容进行讲解和复习,加大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力度,确保每名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已学知识内容。
3.在线教学资源获取
新冠疫情期间,粤北地区在线教学的资源主要来源于广东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粤教翔云[1]、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2]。广东省教育厅也向全省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托底资源,学生可通过广东广电网络有线数字电视、广东移动IPTV、“南方+”客户端、腾讯教育“粤课堂”等途径获取。
4.在线教学实施培训
考虑到教师平时基本没有开展过在线教学实践,加上事发突然,很多学校和地区在延迟开学期间紧急组织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就如何开展线上教学进行“手把手”指导,经过培训后仍没掌握线上教学方法的教师就作为辅导教师参与在线教学,实际上还是有一大部分教师因为年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等因素暂时不作为课程主讲教师开展线上教学,其所承担的课程教学任务由科组其他具备在线教学能力的教师负责。
5.在线教学组织管理
在“一地一校一策”政策背景下,各地各校采取了一些个性化的行动方案和措施,呈现出不同的在线教育开展成效。在组织方面,不同学校在协调、合作与资源共享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例如:一些信息化条件较好的学校为了尽快适应在线教育,会开展较为周密的组织安排和调整,在短期内实现了最大程度的组织流程再造,以尽可能实现在线教育最优化;但有些学校仅将线下教育照搬至线上(传统课堂教学形式的直播课比较多),依旧沿用线下的组织管理方法和程序。在制度方面,不同学校的行动主体对在线教育存在认知观念、思想文化、社会结构和正式规则方面的差异:一些学校将此次全面在线教育的开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契机;一些学校对此次在线教育的态度则较为被动,将在线教育当作线下教育的简单“搬家”,以应对居家学习;甚至还有一些学校对在线教育有些抵触。
(二)中小学开展在线教学的主要困难
美国教育部在2010年就提出了“技术推动学习的学习模型”,指出在线学习常态化开展的前提是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学习设备且能够随时随地开展个性化学习(见图1-9)。如果没有新冠疫情期间的“停课不停学”在线教学实践,在线教学或在线学习的常态化开展和由技术引发的教学变革就可能只停留在研究层面或理论层面。这次的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是一次教育理念的大检阅、课堂革命的大契机、在线教学的大培训、校际教研的大协同,它可能引发“蝴蝶效应”,进而推动中小学学习模式的“革命”。

图1-9 在线教育常态化的关键因素
但从新冠疫情期间粤北地区开展的在线教学情况来看,中小学学习模式的“革命”在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里仍然任重道远,因为学校没有准备好,教师没有准备好,与教育相关的社会机构和家长也没有准备好,教学评价改革也没有及时做出调整。
1.在线学习条件不完善
粤北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留守儿童多,家校信息化基础设施相比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而言不够完善。由新冠疫情引发的在线教学实践迫使各地政府与教育部门动员学生家长、企业、村委会和社会各界热心人士想方设法解决贫困家庭学生的困难,确保每一个学生实现“停课不停学”,以保障教育公平。据统计,单清远市就有约12.2%的学生不具备网络电子设备或电视等在线学习条件。新冠疫情期间,清远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通过政府购置、学校供应、社会捐赠、社区居(村)委会提供等方式解决了5万多人的终端设备困难问题,同时通过家长主动安装、社区居(村)委会和驻村扶贫干部联系并筹措经费、学校或企业或社会团体出资,以及利用邻居或亲戚网络、利用社区居(村)委网络等方式解决了5万多人的网络问题。
据调查,乳源瑶族自治县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县,在教育上有较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这主要体现在学校硬件的更新和维护上。乳源瑶族自治县基本上不存在硬件维护方面的问题,而乐昌市每个学校均存在现有设备老化需要维修、使用过于陈旧的教学设备等情况。正是由于政策的倾斜,乳源瑶族自治县在使用教育技术弥补教育资源不平衡上,比乐昌市的优势明显。比如,乳源瑶族自治县几个试点学校开展中心校与教学点实施同步课堂的项目,改善了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现象。但这样的政策倾斜对于粤北地区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在线学习条件不完善仍是粤北地区家校的普遍现象。
2.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欠缺
由于城镇化推进,撤点并校后初中和小学的学科教师比例普遍不能满足学校教学需求,年龄结构、学科结构不平衡,粤北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年龄总体偏高,普遍不熟悉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技术,习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念,不熟悉互联网思维下的新型教育模式,不善于借助在线教育资源解决学科教师不足问题,不习惯在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自带设备)的环境下组织教学,难以获得学校、社会的支持与协助等。据调查,经过了新冠疫情初期懵懂的在线教学期之后,中小学教师整体上理解和适应了在线教学,但作为在线教学的关键行动者,大部分教师在在线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对自身在线教学策略、在线课堂管理、促进学生参与等在线教学效能感不强,觉得开展在线教学的难度不小,效果也不理想,复学后基本不考虑实施在线教学。
3.学校缺乏在线教学管理经验
在学校层面,教学管理人员也不太熟悉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技术,习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管理理念,不熟悉互联网思维下的新型教育管理模式,不善于在BYOD的环境下组织管理教学,缺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管理经验,无线网络环境建设不能适应BYOD教与学。
4.校政、家校、校企协同不足
与教育相关的社会机构和家长,缺乏对“互联网+教育”和BYOD的认识,习惯从应试教育角度评价教育成效,担心BYOD和在线学习会带来负面影响,但不排斥课外学科辅导。
5.在线教学与学业成绩关联不大
就目前所开展的在线教学而言,整体上与学生学业成绩提升关联性不强,或者说在线教学不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技术的教育应用与学生学业成绩好坏相关,可以说是历次教育信息化改革的一个痛点,由新冠疫情引发的在线教学实践调研也同样凸显了该问题。造成这种现象,既有评价标准自身的问题,更与学业成绩测评内容的不足有关(短期还难以改变,2022年4月教育部召开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新闻发布会,之后的学习测评可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另外,学生线上学习效果难以保障是教师普遍反映的问题。教师认为难以实时把握学生在线学习的状态,线上教学管理与评价难度颇大,并且学生在在线学习时经常被其他与学习内容无关的信息吸引,造成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教学成效大打折扣,学习成绩不升或反降,这是学校、教师、家长都不想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