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

三、《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

2006年,相关部门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神制定了《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该指标包括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5个维度的一级指标和课程特色单项。其中教学内容、教学队伍、教学条件和教学效果是该指标的重点,且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设计、主讲教师、教学队伍结构所占分值最大。2007年之后,《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进行了调整,其最大的变化在于将本科与高职高专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不同功能的课程区分对待,相应地建立不同标准的评审指标体系,使本科课程与高职高专课程能够各自发挥所长,更有效地实现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11]

为落实基础教育信息化,教育部于2014年启动“一师一优课”活动(教基二厅函〔2014〕13号),遴选中小学优秀课程资源,将所有优课资源共享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以此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抓手,来促进“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让优质资源和创新应用惠及人人。2017年,在多年“一师一优课”活动的基础上,教育部组织相关专家在借鉴《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的基础上,研制了“中小学优课评审指标”(见表4-5)。该评审指标由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效果和技术规范4个维度构成,相比高等教育的《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针对基础教育的优课评审指标相对比较简单,没有强调教学队伍。

表4-5 中小学优课评审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