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与整合:中小学在线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建设

第七章 协同与整合:中小学在线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建设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确保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和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普遍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其目的是实现从专用资源向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信息技术素养转变,从应用融合发展向创新融合发展转变。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该文件是我国第一个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为教育变革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制定了顶层设计,为实现教育信息化和带动教育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具体包括加快智能化校园建设、探索新型教学方式、创新教育服务业态和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注重教育普及,注重终身学习和个性化教育,要求通过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

2021年7月,教育部、国家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6部门发布《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教育新基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信息化为主导,面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聚焦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等方面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教育新基建是国家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的牵引力量,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举措。其指导思想是以教育新基建壮大新动能、创造新供给、服务新需求,促进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推动教育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其目标是到2025年基本形成结构优化、集约高效、安全可靠的教育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并通过迭代升级、更新完善和持续建设,实现长期、全面的发展。建设教育专网和“互联网+教育”大平台,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数字底座。汇聚生成优质资源,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相融合的新校园,拓展教育新空间。开发教育创新应用,支撑教育流程再造、模式重构。提升全方位、全天候的安全防护能力,保障广大师生切身利益。在信息网络方面,《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建立教育专网,按需扩大学校出口带宽,实现中小学固定宽带网络万兆到县、千兆到校、百兆到班,以及部省数据中心、高校超算中心等设施的高速互联。在平台体系建设方面,《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表示,要构建“互联网+教育”大平台,聚合各类教育应用,构建面向各级各类学校的开放平台,建设开放应用接口体系,支持各方主体提供通用化的教育云应用,构建多元参与的教育应用新生态。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为在线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在线教育质量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2021年教育部等5部门发布的《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意见》就如何扩大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覆盖面,提升中小学教学质量提供了行动指南,其改革思路与“双减”的要求不谋而合。另外,“双减”实施半年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于2022年3月发布了《全国“双减”成效调查报告[1]。报告指出,“双减”实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也面临教师负担重、课后服务保障机制不健全、教学资源不足等诸多困难和挑战,建议完善课后服务内容和课后服务制度、实施教育信息技术公共服务赋能战略等。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也有代表提出通过教育信息化助力“双减”落地,坚守教育公益属性,拓宽课后服务渠道,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如提高课堂教学和作业布置的精准性助力“减负”、智能技术助力“课后服务”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加速资源共享及评价改革等,其关键就是借助在线教育共享优质资源、增加课后服务内容和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同时缓解学校和教师负担。在这样的形势下,学校在线教育负有重要使命,在线教育质量保障更是重中之重。本章在梳理在线教育质量保障要素的基础上,借鉴美国K-12在线教育质量保障体制机制的做法,提出我国中小学在线教育质量保障的组织架构和机制建设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