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在线教育的发展现状
我国中小学在线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且由于人口基数大,教育需求剧增,在线教育的发展明显表现出潜在需求扩大、市场分化严重、应用创新不足、教育监管滞后等问题。
(一)潜在需求扩大
发展在线教育,有利于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有利于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有利于打破时空地域限制,合理配置资源。我国人口众多,教育需求巨大,在线教育潜在用户庞大。和10年前不同的是,在线教育的大环境日趋成熟,互联网生活方式的普及,家庭网络的大面积提速,“90后”消费群体的崛起,学生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适应未来能力(设计感、娱乐感、意义感、故事力、交响力、共情力等)的变化,职业竞争的加剧,使得公众对在线教育的需求进一步提升。
(二)市场分化严重
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K-12课外辅导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投资机遇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在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日渐成熟、用户习惯向线上大规模迁移的背景下,我国在线教育行业近年来呈现出持续升温的局面,市场规模和用户规模不断增长。用户对在线教育接受度的不断提升、付费意识的觉醒和线上学习丰富度的完善等是在线教育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为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号召,众多教育平台纷纷转型线上,市场火热,仅2020年一年,中国K-12在线教育融资就达500亿元,超过了这个行业10年的融资总和。但是,市场呈现未完全成熟健全的局面,主要体现在学习课程产权不明晰、课程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法律政策保护、技术能力与服务平台支撑不足等方面。如猿题库通过“穷举法”大量扩张题库,以增加使用者的应试经验;以网龙开发的101同学派为代表的在线学习工具,通过学生端和教师端直接走进课堂教育,成为教师讲课、与学生互动的辅助工具;“优答”则是以智能推送知识点为体系的智能学习平台,使用场景是学生的日常学习。大多数家长都有这样的顾虑,现在网上内容鱼龙混杂,使用在线教育是否真的有效果,孩子会不会因此分心而更加耽误学习。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依据在线教育的特征,尽可能先建立行业规范,并引导整个行业遵守规范。应该强调先有规范,再使用技术。如果先使用技术,没有规范,就容易出问题。在线教育是传统教育的一种有力的补充,在线教育的使命依旧是以教育为本,只有让人真正地学到知识,获得自我的提升,才算达到了教育的本质,实现教育最根本的目的。
(三)应用创新不足
新冠疫情引发在线教育井喷,同时也暴露了很多问题,如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在线教育效果不理想等。最大的问题还是大家用传统教育的思维对待在线教育,缺乏对在线教育模式的研究和探索,遇到问题经常会用传统教育管理思维去解决,开展在线教育困难重重。在线教育的普及应用,需要教师掌握的不仅是在线教育所需的技术,还需要教师调整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课堂教学法和教学思维,以适应在线教学需求。很多教育管理层可能没有意识到在线教育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对教师和学生是否有相关的信息素养去适应在线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学校领导需要了解哪些教师能够为在线学习者提供最有效的教学与交流方式,能够创造正确的政策环境,并采取负责任的措施去鼓励和促进在线教育创新与发展,而不是单纯地要求教师服从学校指令。
(四)教育监管滞后
2020年年初,受新冠疫情影响,教育部发出“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大多数地区出台线下培训机构停课的规定,在线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20年4月,参加在线课程学习的学生达11.8亿人次。大量资本的涌入促进了在线教育的繁荣,但监管缺失和资本逐利的天性使在线教育行业逐渐偏离教育的本质,许多在线教育机构已背离了教育初衷,导致在线教育行业乱象频生,虚假宣传、师资混乱、资源质量低下、行业内耗、卷钱跑路等现象不断涌现。2021年2月,中央纪委发表相关文章,对在线教育发出“是否存在无序的资本竞争、到底是谁在办教育、如何规范运行依法监督”的三连问,直指资本旋涡下的在线教育乱象与监管问题。在线教育归口管理不明确是监管难的主要原因。在线教育属于大教育的范畴,在线教育机构大多是公司性质,不归属教育部门管理,需要市场监管部门、民政部门等多部门协同管理,但这些部门又缺乏参与,因而教育部提出的一些做法和要求很难落实。可见,政府部门对于在线教育乱象的整治是非常必要的。优质的在线教育机构要能真正为用户带来价值,为教育事业的进步起到推动作用,是时候构建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监督、协同推进的可量化、可监督、可比较的规范与机制,以促进在线教育行业有序发展,推进在线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