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表索引
第一章 综述:我国中小学在线教育发展研究
图1-1 中小学在线教育研究文献分布图/021
图1-2 作者合作关系图/021
图1-3 作者机构合作分布图/022
图1-4 关键词聚类图谱/023
图1-5 中小学在线教育文献来源期刊分布图/024
图1-6 在线教育研究类目分布图/027
图1-7 应用研究、理论研究、教育治理研究、教学模式研究文献变化趋势/028
图1-8 资源开发、信息素养、教学评价、空间建设研究文献变化趋势/030
图1-9 在线教育常态化的关键因素/038
图1-10 粤北地区不同学历和收入家长的教育焦虑变化/044
表1-1 内容分析样本/025
表1-2 内容分析类目表/026
第二章 回顾与展望:中小学在线教育发展变迁
图2-1 我国中小学在线教育发展脉络/054
图2-2 中国K-12在线教育市场规模/058
图2-3 人工智能对学校的影响/067
第三章 融合与重构:中小学在线教育质量评价原理
图3-1 质量观与质量保障/080
图3-2 信息加工模型/085
图3-3 美国K-12在线教育运营模式/100
图3-4 可汗学院运营和提供公益在线教育/102
图3-5 我国中小学在线教育的运营/103
图3-6 我国K-12在线教育服务关联主体/107
图3-7 在线教育圈构成/110
图3-8 在线教学环节构成与关联/111
图3-9 网络学习空间功能架构中的公共应用服务/113
图3-10 智慧学习支持服务构成/114
图3-11 在线教育平台资源配置与服务/117
图3-12 SSDL模型中的师生匹配关系/119
表3-1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比较/090
表3-2 各在线教育学习理论对学习的理解对比/092
第四章 对比与借鉴:中小学在线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分析
图4-1 《QM标准》通用一级指标内容/124
图4-2 美国《在线学习质量国家标准》指标项构成/126
表4-1 《在线学习质量国家标准》各标准指标项数量变化/127
表4-2 2009版和2019版《在线项目质量标准》一级指标对比/128
表4-3 2011版和2019版《在线课程质量标准》一级指标对比/129
表4-4 2011版和2019版《在线教学质量标准》指标项对比/130
表4-5 中小学优课评审指标/135
表4-6 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评审指标/136
第五章 直面与抵御:中小学在线教育质量风险防范
图5-1 在线教育与传统教育核心要素关联/154
图5-2 在线教育公平问题/158
图5-3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风险内涵/165
图5-4 新兴技术应用的内源风险与外源风险引发的综合性风险/166
图5-5 在线教育公平风险化解途径/177
图5-6 在线教育视角下的教育新基建构成/187
表5-1 在线教育的推动主体及风险关联/169
表5-2 在线教育监管政策文件/179
第六章 互联与互通:中小学在线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图6-1 在线教育质量评价因素/198
图6-2 在线教育项目与资源分类/202
图6-3 在线课程基本信息模型/209
表6-1 在线教育项目评价指标体系/203
表6-2 在线课程评价指标体系/210
表6-3 微课评价指标体系/214
表6-4 教育游戏评价指标体系/216
表6-5 虚拟仿真系统评价指标体系/218
表6-6 教学课件评价指标体系/219
表6-7 在线教育教师评价指标体系/222
第七章 协同与整合:中小学在线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建设
图7-1 在线教育质量保障要素与机制建设/230
图7-2 美国K-12在线教育技术支持与资金保障/233
图7-3 美国K-12在线教育利益相关者职责权利/240
图7-4 我国在线教育质量保障组织架构/244
图7-5 在线教育资源供给模式/254
图7-6 在线教育资源供给关系/255
表7-1 NETP发布计划及相关政策与举措/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