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实施对公共在线教育服务的需求
中小学在线教学从新冠疫情之前的零星探索(主要发生在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条件较好的学校),到疫情初期的大规模在线教学全覆盖,再到后疫情时期线上线下融合互补,在线教学已经成为中小学生日常学习的新常态。“双减”政策出台对学科类培训机构的限制与管控,未必就一定会带来客观性的优质教育资源富足,但对当前在线教育的应用实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学科类校外培训资源由“全面过剩”转向“短期不足”,引发争抢与焦虑。“双减”政策要求“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将促使“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作为主要工作目标。为深入了解“双减”政策实施后学校教育情况,笔者选取了粤北韶关作为个案,开展“双减”政策实施1年后的现状调查。线上发放并回收家长有效问卷3858份,教师有效问卷286份。对问卷进行分析发现,尽管各地在推进教育公平、教育均衡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但如果优质学校教育资源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状况仍然存在的话,这将成为阻碍学生回归学校教育的重要因素。因为生源、师资、设施等方面存在的客观条件,加上外在因素与内在服务意识不强、服务内容缺失、服务形式单一等方面的制约,“双减”要求的课后服务在欠发达地区学校将沦为“形式主义”的空谈,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满足。因此,一方面,“双减”在规范在线教育发展;另一方面,“双减”实施需要在线教育提供服务支持和改革中小学教育生态,以缓解各方焦虑,助力协同育人与教育质量提升。
(一)公共在线教育服务助力“双减”政策落地
良好的供需关系是维持教育生态平衡的前提和基础,“双减”政策给学科校外培训按下暂停键,作为替代方案的课后服务在短时间内并不能完全满足家长和学生的需要。例如,韶关市52%的家长对课后服务的学习质量不放心,69%的家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仍然会选择课外辅导班。校外培训需求有“黏性”,课后服务需提升品质及多样性,这是“双减”政策落地面对的现实挑战,“双减”实施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的教育态度和选择:选择完全校内托管的家长(50.5%),可看作“双减”政策积极响应者;选择“校内+校外”托管的家长(10.5%)和没有参加托管的家长(28%)可看作对“双减”政策保持中立者;选择完全校外托管的家长(11%)可看作对“双减”政策焦虑者。我国数字教育资源在赋能课堂教学提质、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作业设计、课后服务创新等“双减”政策落地时,仍面临服务教师课堂教学的高质量资源短缺、服务学生自主学习的个性化资源匮乏、赋能课后服务的资源供给模式尚未形成等一系列现实挑战。公共在线教育服务体系利用国家、地方和优质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平台,免费向学生提供高质量专题教育资源和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资源,有效满足家庭和学校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逐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调查显示,90%的家长和82%的教师对公共在线教育服务系统持正面态度,构建优质教育公共在线服务系统是家长和教师的共同诉求,是“双减”政策落地的有效路径。
(二)公共在线教育服务消解家长教育焦虑
教育焦虑是体现在教育层面的由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带来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复杂情绪状态。“双减”政策执行1年后,粤北韶关市34%的家长表现焦虑,49%的家长表现一般;65%的家长焦虑孩子的成绩,48%的家长焦虑不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47%的家长焦虑自己辅导不了孩子;63%的家长在必要时会寻求课外辅导班,69%的家长则表示会想办法报课外辅导班,31%的家长表示信任学校和教师,不会报课外辅导班。学业成绩是家长教育焦虑的主要表现形式。“双减”政策要求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但仅有31%的家长对学校和教师充分信任。影响家长对学校课后服务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学习效果(52%)、课程(28%)、费用(24%)、时间安排(18%)和其他。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服务,家长最在意的都是教学效果和质量,因此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是消除家长教育焦虑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粤北韶关市84.5%的家长学历为专科及以下,82.6%的家庭月收入低于1万元。高学历(硕士以上)与高收入(月收入2万元以上)呈现正相关关系。“双减”政策下学历较高(硕士及以上)和较低(高中及以下)的家长表现出较高的支持率,而中间学历(专科、本科)则表现出较强的教育焦虑(见图1-10)。产生教育焦虑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3种类型:第一种为高学历高收入的家长工作稳定,自己可以辅导孩子,对孩子的成绩焦虑相对较低,对“双减”政策支持度相对较高,同时对学校的教学质量信任度较低;第二种则为低学历低收入的家长时间相对自由,但自己无法辅导孩子,对孩子的成绩焦虑程度较高,对“双减”政策支持度相对较高,对学校的信任度较高;第三种则介于前两种之间。

图1-10 粤北地区不同学历和收入家长的教育焦虑变化
韶关市高学历家长仅为1%,因此特别需要关注第二种和第三种类型的教育焦虑。第二种类型的家长(63.8%),其教育焦虑的主要原因是孩子成绩(64.6%),自己辅导不了孩子(51.5%),不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43.4%),对政策和学校信任度较高即不会报课外培训(35.5%)。针对这一类型的家长,消解其教育焦虑的首要途径是解决其无法辅导孩子的问题,这背后既有学历的原因也有教育费用的影响。89.7%的家长期待免费的公共在线服务系统有助于解决这两大难题,同时又因为是免费的,减少了这类家庭的教育负担,因此这类家长对政策和学校的信任度最高。第三种类型的家长(35%),其教育焦虑的主要原因是孩子成绩(64.6%),不了解孩子学习情况(51%),自己辅导不了孩子(40.7%),对政策和学校信任度较高即不会报课外培训(24.6%)。针对这一类型的家长,消解其教育焦虑的首要途径是解决其无法适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其次是辅导孩子的问题。91.8%的家长期待免费的公共在线服务系统解决家校沟通问题和必要的辅导孩子问题,所以这类家长对免费的公共在线教育服务需求最高。
(三)公共在线教育服务缓解教师压力
教师智力资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人才资源,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然而在教学任务不减、教学难度不降、服务时间增多、家长期待增加等前提下,“双减”给教师群体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是优质教师资源短缺与教育不均衡的难题短时间内尚不能得到解决,二是社会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更高追求本质上是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粤北地区中小学本就较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师资队伍数量不足,整体结构不均衡,教师专业能力平均水平一般,“双减”政策的推行使教师不可避免地面临工作负担加重的风险,甚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工作情绪与态度。如何增强课外在线辅导教学服务的吸引力,缓解教师工作负担,对学校教师来说非常重要。
(四)公共在线教育服务助力协同育人
我国自古就有“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理念,不管哪个家庭,家长都会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尽可能给孩子提供相对优良的教育资源。中产及以上阶层家长会根据情况不断调整,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助力孩子教育发展,这类家长的校外培训需求不会轻易终止,也就是第一种类型的家长,他们对学校教学质量的信任度最低。在“双减”政策实施前,农村地区小学生群体中也有20.8%的人会参加学科类培训。“双减”政策所指向的是教育内卷化、社会阶层固化、家庭教育焦虑、高额教育支出和学生负担过重背后的结构性矛盾,弱化这些矛盾首先需要矫正家长的教育观念。家庭教育法要求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将家庭教育融入公共在线教育服务体系,贯彻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三者紧密结合协同育人。
(五)公共在线教育服务助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在落实“双减”工作中指出校内“减负” 提质是根本之策。一手抓“减负”,一手抓提质,教育部指导学校强化“三个提高”以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即提高作业管理水平、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动“双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现实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三大困境:一是粤北地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区县及乡镇学校实质性的教育资源不均衡现象难以解决;二是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欠缺;三是学生可获取的学习支持服务不足。在国家及地方普遍要求加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或许公共在线教育服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助推教育部提出的“三个提高”。如针对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考虑充分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以及省级和地市级各类优质教育课程资源、课件资源、图书资源等,助力欠发达地区学校师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针对学生学习支持服务不足等问题,建立“云上学校”,整合各类数字化学习资源及优秀教师、音体美等智力资源,分级分类打造丰富多彩的开放性在线课程资源平台,帮助不同层次、类型、特点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通过在线直播和远程辅导等方式为乡村中小学生提供优质教学服务和课后辅导服务,加快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针对乡村教师发展困境,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乡村教师专业能力提升路径、服务体系,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
【注释】
[1]广东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粤教翔云访问地址:http://zy.gdedu.gov.cn。
[2]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访问地址:http://www.eduyu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