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在线教育的发展历程

二、我国中小学在线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我国中小学在线教育的起源

我国中小学在线教育源于1996年成立的101网校,这是中国首家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站。101网校主要依托于北京101中学的优秀教学资源,为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学生提供名师课程和优质教育资源,为学校提供信息化教育教学管理应用平台,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服务,为家长打开了解教育方法的窗口,也点燃了无数家长和学生对优秀的教育和教学资源的渴望。

(二)我国中小学在线教育的发展阶段

我国中小学在线教育大致经历了短暂繁荣期、徘徊期、快速发展期、井喷期4个发展时期,在线教育的发展脉络如图2-1所示。图2-1上半部分主要体现在线教育市场变化,图2-1下半部分主要反映对应时期国家的关键事件或政策,时间主轴线同时说明了技术变化与应用。

图2-1 我国中小学在线教育发展脉络

1.短暂繁荣期(1996—2000年)

101网校良好的市场反应催生了名校办网校潮流,一时间依托名校成立的“四中网校”“黄冈网校”等迅速崛起,这股潮流在1999—2000年左右席卷大江南北。在最高峰的时期,全国大约有8000所网校。这也就意味着,各地还不错的中小学基本都办了网校。这个时期的在线教育产品主要是文档与视频文件,即把师资力量在互联网群体里进行付费分享。此类在线教育最开始主要是依靠录播的形式开展的,由学校将课程讲解的视频录下来,上传到网络上,学生上网进行学习活动。进入21世纪后,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三分屏”视频学习资料逐渐流行起来,并广泛应用于在线教育平台。

2.徘徊期(2000—2010年)

2001—2003年,教育部和香港李嘉诚基金会共同实施的“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取得了建设农村远程教育教学示范点的成功。200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共同启动并部署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该工程的目的是通过信息技术,采取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计算机教室3种模式,将优质教育资源传输到农村中小学,构建一个功能适宜、使用方便、资源丰富、注重实效的远程教育环境,普及和深化远程教育的应用,以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并全面提升农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以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2007年底,该工程建设任务基本完成,覆盖了中西部12个省36万所农村中小学,1亿多农村中小学生得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初步搭建了一个遍及全国农村中小学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形成了基本满足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需要的资源体系。“同在蓝天下,共享好资源”成为当时最流行的宣传语。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同上一节课,也成为当时最热门的教研方式。为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因地制宜采用了3种模式:一是教学光盘播放点;二是卫星教学收视点;三是计算机教室。

进入21世纪以后,网络的普遍使用使得中国网民人数迅速增加,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原有的部分网络教育学校开始涉足在线教育,这些学校不再提供“三分屏”视频学习资料,而是主要提供高清视频学习资料。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比较有名的在线教育企业,如中华学习网、东大正、简单学习网、101网校、学而思网校等这些专注K-12的在线教育机构。

另外,2003年由“非典”引发的大规模停课热潮又给这股网校热潮添了一把柴,使得培训机构的“网课”开始了小规模的复苏。但“非典” 过后,这股热潮逐渐降温,学生和家长,包括办学者逐渐趋于冷静。市场的降温和激烈的竞争使大部分网校纷纷退出了这个市场。在原来的几大网校中,北大附中网校和清华附中网校分别被联想和同方战略收购后逐渐没了踪影,只剩下101网校和四中网校支撑着这个市场。

3.快速发展期(2010—2020年)

2010年CPI走高导致资本涌入移动产业的资本因素和工信部对于手机禁带Wi-Fi的政策限制在2011年初被厂商逐渐打破的政策因素引爆了中国移动互联网。2011年左右,伴随终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教育进入了真正的“在线”教育,很多互联网公司开始投身于在线教育的行业,粉笔网、第九课堂、多贝网等应运而生。这个时期,大多数在线教育机构都采用直播式教学,通过老师直播上课,能够和学生有一定程度的互动,也能通过在线答疑解决学生的问题。其间,两方面的做法也促进了在线教育的快速发展:一是政府方面大力促进电子书包和互联网教学的硬件、宽带、网络条件的配备;二是市场化的教培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试水在线教育,培养市场的接受度。另外,自2012年起,美国出现MOOC,并向全球用户免费提供学习资源。MOOC的出现为在线教育推行公开课奠定了基础。

2012年3月,教育部提出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要求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开放合作机制。2012年之后,我国各地方逐步开始“三通两平台”工程的建设,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以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推进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与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建设,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2012年12月,中央电化教育馆旗下的“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开通试运行,“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的雏形就是10年前中央电教馆为服务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的资源库。

2013年,基于智能算法的猿题库进入教育视野(猿题库是一家提供学生在手机和Pad上做题业务的公司)。猿题库通过引入智能算法和大数据挖掘技术,针对每一位学生实现一对一智能出题,优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题这一重要环节的体验,提升做题练习的效率。2013年创建的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梯子网整合了上千万道题及近千万份的课件资源,通过技术手段和大量的人工处理,使得每一份课件资源都精确到了课本章节定位,每一道题目都拥有数十个相关数据属性,方便科学地管理教学与学习过程。梯子网拥有数量最多、分类最全、版本涵盖最广的题库及课件资源,为教师提供强有力的教研工具,同时通过学生在线测评、作业答疑等功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情诊断和学习计划。“三通两平台”的建设,以及猿题库的应用和梯子网的创建,进一步推动了中小学在线教育的发展。

2014年,教育部部署教育信息化工作,决定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旨在以应用为导向,以资源共享为纽带,以教师课堂应用为中心,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更好地服务乡村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2016年后,互联网直播技术的成熟并在教育领域的快速应用,以及“80后”家长对互联网消费的高接受度,推动了在线教育的迅猛发展。2019年,字节跳动秘密孵化的K-12网校“大力课堂”上线,主打大班课,同期还收购了清北网校。根据艾瑞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我国K-12在线教育市场规模逐年递增(见图2-2)。

图2-2 中国K-12在线教育市场规模

4.井喷期(2020年之后)

新冠疫情暴发后,我国于2020年2月迅速建设开通的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开发了一大批专题教育资源和覆盖中小学各个年级、各个学科的课程教学资源。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作为保障“停课不停学”的“国家队”经受住了考验,为1.8亿中小学生的在线学习提供了重要支撑。

新冠疫情加速了在线教育的发展,在线教育进入发展的快车道,用户规模高速增长,在线教育成为教育“新常态”。其间,大量中小学在线教育产品受到关注,这些在线教育产品主要包含社交工具型、通信工具型、平台服务型、教学工具型、公共资源型、学科内容型、综合辅导型7类。

(1)社交工具型:支持交互与办公的社交软件,利用群聊、视频音频会议、扩展程序等集成实现多种教学功能,如微信、QQ、钉钉移动办公平台等。

(2)通信工具型:以网络视频会议为核心,支持同步直播教学,如Zoom、小鱼易连等。

(3)平台服务型:提供数字化教学环境,辅助教师完成在线教学全部流程,实现选排课、发布通知、在线交互、批阅作业、数据管理与分析等功能,如学乐云、雨课堂等。

(4)教学工具型:辅助线下或在线教学的工具,实现教学中某一或某几个环节的数字化与高效教学,如作业盒子、一起作业App等。

(5)公共资源型:提供微课、教材等数字化公共教学资源,如国家中小学网络平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卫星电视等。

(6)学科内容型:以课程为主的各学科系统的在线学习资源,如腾讯课堂、人民网公开课、CCtalk等。

(7)综合辅导型:由在线教育机构自主研发线上教学平台、教学辅助工具与学科课程体系,集教研教学于一体,由机构教学团队为学生提供综合性学习体验,如作业帮、猿辅导、学而思、新东方、学霸君、清北网校等。

(三)我国中小学在线教育的发展特点

1.技术引领,资本推动

在线教育的兴起源自技术,其发展借助于资本,教学依赖于教育者。简单地说,互联网人是发起者,资本是助推剂,专业教育者是指导者和从业者。目前,大型在线教育公司的背景主要有3个。一是互联网人自主发起。2011—2020年是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教育领域也是“互联网+”的重要领域,互联网公司特别是从事相关板块业务的互联网人,以“互联网+教育”模式开创在线教育的先河,作业帮、猿辅导、网易有道均属此类公司。二是线下培训机构增加线上业务。如新东方、好未来,原本都是传统的线下校外培训机构,随着线上教育行业的蓬勃发展,这些机构开始重视并开设线上业务。三是互联网巨头跟风投入。随着在线教育逐渐成为风口并得到资本认可,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也都开始重视在线教育,纷纷推出腾讯课堂、企鹅辅导等。在线教育公司里的老师有2种。一是主讲老师,来源主要依靠外聘和自主培养。主讲老师是在线教育公司授课体系中的关键,大多具有专业背景。二是辅导老师,以大学毕业生为主,负责督促学生上课、跟踪学生上课效果、辅导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等。

从2012年开始,我国K-12领域成为在线教育投资并购最为活跃的细分领域,其主要特点如下:一是K-12领域在线教育主要集中在外围辅导,并未触及K-12领域的教育核心;二是K-12领域在线教育所涉及的相关主体多为培训机构,而非教育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中小学;三是K-12领域在线教育的蔓延式发展是以市场利益为导向的,而非真正以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为导向。由此也可看出,我国K-12领域的在线教育,其发展的实质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培训机构的野蛮生长,而不是政府和学校根据教育需要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本质要求所做的宏观调控。

2.校外主导,校内观望

以往在线教育是进不了K-12课堂的,只能在课外辅导、技能培训、继续教育等外围板块作为辅助手段。《2018中国中小学在线教育行业研究报告》显示,中小学在线教育业务模式主要包括智能学习(主要由新东方、好未来等大公司投资)、在线一对一学科辅导(如三好网、掌门一对一)、在线外教(如Tutor ABC、Kid)、在线测评(如测评网、批改网、极智批改)、网校模式(如学而思网校、101网校)。新冠疫情期间,全国的大中小学通过直播课、点播课、网络辅导、在线课堂,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等,同时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K-12在线教育企业的用户包括体制内用户与体制外用户。体制内用户是指那些中小学及教育机构。这些学校和教育机构会购买K-12在线教育企业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政府每年向这些学校和机构投入的信息化建设资金达2000亿元,因此我国中小学信息化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国家投入的资金大多用于购买信息化设备。信息化产品主要是“三通两平台”,其中“三通”是指无线网络校校通、优质教学资源班班通、互联网学习空间人人通;“两平台”是指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与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其他信息化产品还有教学平台、信息化软件等。K-12在线教育企业的主要职责是为这些信息化产品提供服务。体制外用户包括除体制内学校及教育机构以外的其他学校和教育组织。这类用户主要购买的服务及产品包括视频公共课、在线交流答疑、在线搜题等。

3.政企协同,相互促进

2020上半年在线教育发展体现三大特点。从供给端看,在线教育与教育信息化相互促进发展。多年来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三通两平台”项目、“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成为开展大规模在线教育的重要基础;同时,各地学校、政府与第三方企业、平台及时推出在线课程,教育信息化得以真正向教育创新转变。从用户端看,新冠疫情期间大众对在线教育的认知和使用迅速提升,各地教育部门积极推进网络学习平台使用。各大在线教育平台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面向学生推出免费直播课程。从发展趋势看,线上线下融合成为教育行业发展的主流模式和发展趋势。